从后金政权到入关初期的顺治年间,清朝后宫始终处于“位号不明,等威不辨,宫闱未有位号”的混乱状态。行至统治根基渐稳的康熙年间,深刻认识到后宫妃嫔对前朝政事影响巨大的康熙皇帝,创设了位分明确、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后宫妃嫔等级制度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在将佟佳氏晋封为皇贵妃、钮祜禄氏晋封为贵妃的同时,康熙皇帝连下两道谕旨,将四位同处“嫔”位的后宫妃嫔晋封为“妃”。此次晋封的“妃”,即为著名的“康熙四妃”:惠妃那拉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荣妃马佳氏。
根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的记载,“康熙四妃”共为康熙皇帝生育了13位皇子,除了两位出身极高的皇子——皇太子胤礽和皇十子胤俄,康熙朝晚期参与夺嫡之争的九位皇子,几乎全部和“康熙四妃”有着生养或收养关系。在素来讲究“子以母贵”的清朝后宫中,九位夺嫡皇子的嚣张也直接证明了他们的生母或养母的倍得恩宠。
那么,究竟是“四妃”之首惠妃、“眷顾最深”的宜妃、连生五子一女的荣妃还是最后荣升为皇太后的德妃,最得康熙皇帝恩宠呢?
要想得出答案,只需要从3方面予以比较,即能得出答案:
01、晋封时间节点
对于创设了后宫等级制度的康熙皇帝而言,对于后宫妃嫔的恩宠程度最为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后宫位分的晋封情况。按照当时“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的后宫制度,康熙皇帝对于“四妃”的晋封并未超越“妃”位妃嫔的数量限制。而且,在康熙皇帝的晋封谕旨上,并未明确“四妃”于后宫中的地位尊卑、排位顺序。
但是,如果我们从“四妃”的晋升时间节点来比较,就能直接得出康熙皇帝对“四妃”的真正恩宠程度:
惠妃:入宫时间不明确,但从庶妃到嫔位,用了至少7年时间;从嫔到妃,用了4年;
宜妃:从宫女到嫔,用了数月;从嫔到妃,用了4年;
德妃:从宫女到嫔,用了4年;从嫔到妃,用了4年;
荣妃:入宫时间不详,但从庶妃到嫔,用了至少10年;从嫔到妃,用了4年;
综合比较来看,“四妃”从嫔到妃的晋升时间完全一致,但从庶妃或者宫女直接晋封为嫔的时间来看,只用了数月的宜妃郭络罗氏,能被《永宪录》评价为“眷顾最深”并无夸张之处。
02、生育皇子所得恩宠
惠妃那拉氏所出皇长子胤褆;宜妃郭络罗氏所出皇九子胤禟;德妃乌雅氏所出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和荣妃马佳氏所出皇三子胤祉,均在康熙朝晚期参与到了“九子夺嫡”事件中。从皇四子胤禛最终胜出、登基为帝的结果来看,似乎德妃乌雅氏才是康熙皇帝的最爱。但事实并非如此!
抛开皇四子胤禛继承康熙皇权并非康熙皇帝的主观选择不言,单就康熙皇帝的英明睿智,他也绝不会冲动到仅凭“子以母贵”就传承皇位的荒唐地步。
那么,谁才是康熙皇帝最疼爱的皇子?我们再进行一次直观比较:
1、康熙三十七年,皇长子胤褆、皇三子胤祉被晋封为郡王;皇四子胤禛被晋封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被晋封为亲王;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被晋封为贝子。
综合比较来看,皇三子胤祉的爵位晋封,更显优势。
2、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首次被废,皇长子胤褆等数位皇子也因积极夺嫡而被康熙皇帝处以不同程度的惩治。皇长子胤褆、皇八子胤禩、皇十三子胤祥被圈禁;皇九子胤禟尤其是皇十四子胤禵因为皇八子胤禩求情,而差点被康熙皇帝一刀砍死;皇四子胤禛获得康熙皇帝“仁孝”赞赏;而皇三子胤祉虽然素来和太子交好,却被康熙皇帝以“然未怂恿其为恶”为由,不但未对其加罪还因其揭发胤褆魇镇罪行获得康熙皇帝正面评价。
从康熙四十七年的这场政治风波,也能直接看出康熙皇帝对诸位皇子的真实恩宠情况。
3、康熙五十一年以后,太子胤礽再次被废。在储位虚悬的关键时期,康熙皇帝对于皇三子胤祉的重视和恩宠程度逐渐上升。康熙五十八年,康熙皇帝于天坛祭天时,命皇三子胤祉代为行礼;康熙五十九年,晋封胤祉事实上的嫡长子弘晟为世子;康熙六十年,康熙皇帝命弘晟率皇四子胤禛、皇十二子胤裪祭盛京三陵。注意,是子侄辈率领叔伯辈祭奠先祖皇陵,这足以说明康熙皇帝对皇三子胤祉的寄予厚望。
皇三子胤祉,是雍正皇帝所处理的政敌中,唯一一位和自己没有正面冲突,甚至已然主动退出夺嫡之争的皇室兄弟。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对皇三子胤祉的特殊恩宠,甚至对其的传位打算,才是真正让雍正皇帝有所忌讳的地方。
也就是说,除了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这位“文武双全、骑射俱佳”的皇子,才是康熙皇帝最为疼爱的所在。不管是“母以子贵”,还是“子以母贵”,都能证明宜妃郭络罗氏的“眷顾最深”。
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演绎中,邓婕所饰演的宜妃郭络罗氏跟随康熙皇帝微服私访,风雨同舟甚至为救圣驾而牺牲自己,和康熙皇帝俨然一副“结发夫妻”的恩爱模样。历史上的宜妃,也得确是康熙皇帝“眷顾最深”的后宫妃嫔,没有之一。
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皇帝为宜妃重建的香岩寺落成,并专门下旨规定香岩寺每年开道场三次:康熙万寿、宜妃千秋和佛诞日。如此盛宠,怎一个“眷顾最深”能形容,这分明就是影视作品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参考文献:《清实录·圣祖实录》、《清史稿·后妃列传》、《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