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座城、一座桥因一条河命名

初识池河

您是因“池河无水也可

杯桁去木不行”的名联

还是因“素衣仙子”梅白鱼和庄子的故事

或是因雪片糕、小磨麻油的香浓

今天,跟随定远籍作家赵昂

著名画家吕士民的作品

体味不一样的池河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池河太平桥,原名太平桥,又称杯桁桥,太平桥位于县东30公里的池河镇街西。该桥为砖石结构,白石栏杆,东西两头各雕石狮18只。全长141.8米,宽11米。据清朝道光《定远县志》载:“太平桥,洪武八年朱玉造。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圮于水,七年补建。”民间传说,朱元璋从南京回凤阳探亲,途经池河,为免遭水患,敕令建桥,命名为“太平桥”,寓意国泰民安。此桥初建时为砖石结构,用糯米汁和白石灰粘接砖石,相当坚固。太平桥系联拱石桥,共11孔(初建13孔,其两孔不知所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庄子避难池河的时候,常到河边垂钓,一日清晨探母未见,挂梅白鱼于门上,下午再去时,门上只留下一副鱼骨了。顺着鱼骨往下看,地上汪着一摊如奶的水渍。庄子恍然大悟,原来梅白鱼鲜嫩娇贵,经不起阳光的照射,鱼肉熔化成水了。梅白鱼浆汁如奶,肉嫰味鲜,古已闻名遐迩,到了大明王朝的时候,更是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钦定为“贡鱼”,成为了皇家的专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霸王别姬》是一段传奇,在历史的风云中亦真亦幻。虞姬与霸王的爱情,是乱世里的璀璨星光。垓下之围,四面楚歌,霸王的悲歌,虞姬的决绝,都在刀剑光影中交织。他们的故事,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深情,为后人反复传颂,那是英雄与美人的挽歌,也是历史长河中难忘的凄美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皇帝,即明太祖朱元璋。“走太平”是一个民间习俗活动。朱元璋与“走太平”的联系主要是和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有关。传说朱元璋在太平府留下了一些事迹,后来逐渐形成“走太平”的民俗传统。当朱元璋还在打天下的时候,太平府战略地位重要。在他征战过程中,此地经历诸多战事,而当社会逐渐稳定后,当地百姓用“走太平”这种民俗形来祈求平安健康等诸多美好愿景,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太平生活的一种向往,也算是对洪武皇帝打下天下后希望天下太平理念的一种民间呼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池河古镇依河而设,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河畔。青石板路蜿蜒,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古街两旁,房屋错落有致,飞檐翘角诉说着往昔繁华。河水悠悠流淌,倒映着古镇的身姿,见证着它的兴衰变迁,也润泽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赋予古镇独特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桥因河而得名,它横跨在河流之上,像一位忠诚的守护者。这座桥往往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也许是古朴的石桥,桥身的石块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也许是有着精致雕栏的木桥,木头上的纹理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它的存在方便了河两岸居民的往来,人们在桥上穿梭,交换着货物,交流着情感。桥下河水潺潺,倒映着太平桥的轮廓,桥与河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而“太平”二字也承载着人们对安宁生活的美好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池河古镇作为古驿站,在交通史上曾占据重要地位。在古代,这里是车马穿梭、信使歇脚之地。它处在交通要道上,南来北往的商队带着各地的特产汇聚于此。客栈、马店林立,白天热闹非凡,人喧马嘶。这些建筑为过往的旅人提供食宿,让他们在长途奔波后能有一处歇脚之所。同时,这里也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节点,信使们在这里换马、稍作休整后,带着信件继续奔赴下一站,将远方的消息传递四方。古驿站见证了古代交通和通信的繁忙景象,也见证了文化和物资的交流与融合。

来源:定远县文旅局、池河印象

主办:滁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张荣蓉,初审:贲方舟

复审:严 慧,终审:张 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