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挖掘“土特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山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相关市、县(市、区)编制了枣庄石榴、黄河故道桑黄等8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并于近日印发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耕“土特产”,就要在“土”字上谋出路。有什么样的水土,播撒什么样的种子;有什么样的资源,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因为这份“水土”,既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也映照着广阔的消费市场。比如,冠县是我国灵芝生产大县,灵芝产量、交易量、盆景销量均居全国首位,是全国最大的灵芝种植和贸易基地。经过30多年发展,冠县灵芝种植面积达1万多亩,灵芝大棚1万余个,年产值约25.6亿元,“冠县灵芝冠九州”的称号越来越响亮。冠县灵芝产业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说明,深耕“土特产”,关键要充分挖掘、激活本地优势资源。只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土”字上谋出路,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条件优势,选择适合种养的类型、发展的方向,才能让乡土特色产业更具吸引力、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耕“土特产”,就要在“特”字上求不同。现实中,立足独有资源和环境,注重差异化竞争,成为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乳山市是世界顶级牡蛎产区之一,著名的“中国牡蛎之乡”;滨州市沾化区被称为“中国冬枣之乡”,冬枣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广袤齐鲁大地,许多拥有显著地理标识的产品,进入市场、融入生活,有力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百姓致富。实践证明,深耕“土特产”,只有在“特”字上求不同,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道路,才能脱颖而出、占领市场。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既深挖地域生态和文化价值,又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产品上追求“错峰头”、在品质上追求“独一份”,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更充沛的后劲、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耕“土特产”,就要在“产”字上下功夫。小小特色产品的背后是一条产业链,只有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才能更多更好地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以枣庄为例,当地以优势特色产业石榴为依托,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进延链、补链、壮链、优链,把石榴“吃干榨净”,开发出石榴汁、石榴酒、石榴茶、石榴口服液、石榴化妆品等系列产品。同时,当地发展盆景产业,有盆景园近400家,3500人从事该产业,年生产销售盆景20万盆,推动特色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这启示我们,在“产”字上下功夫,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才能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让“小特产”爆发“大能量”。

“土特产”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乡村产业振兴。以规划出台实施为契机,深入挖掘特色产业资源,把“土特产”这三个字琢磨透,让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让“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金字招牌叫得更响亮,让老百姓有干头、尝甜头、有奔头,定能绘就一幅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铺展更新更美的齐鲁乡村振兴新画卷。(文/丁恒情)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