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网瘾、叛逆,不少家长选择将他们送进“成长学校”。然而,大部分孩子没有得到理想中的蜕变,反而频频有自杀案例。
这些所谓的“成长学校”,究竟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既然都背上了人命,为何还能在全国大行其道?
“戒网瘾机构”突然爆火
近年来,网戒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许多父母对这些机构抱有极高的期待。为什么这些机构能在当今社会呈现出如此繁荣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徘徊的时间越来越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已经超过5000万。
2023年,我国青少年网民已破2亿,青少年网民的上网时长平均达到2.5小时。
伴随着这一现象的,是家长们目睹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社交平台的焦虑。同时,各类关于网络成瘾的报道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家长们往往在这些信息的影响下,认为只有强制性教育才能解决问题——他们希望通过戒网瘾机构来“拯救”孩子。
于是,一些打着“戒网瘾”旗号的机构应运而生,成为不少家庭的“最后希望”。
还记得2016年轰动全网的山东临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吗?该机构由自称“救世主”的杨永信创办,他声称通过“电击疗法”,可以迅速让孩子脱离网瘾,在短时间内接收了7000名孩子,敛财达8100万!
许多家长心怀希望地将孩子送入其中,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很多类似这样的机构也都是“利”字当头,夸大宣传,承诺能够快速“治愈”孩子的网瘾。这些机构的数量在近年来迅速攀升。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存在着超过3000家打着戒网瘾旗号的机构。可怕的是,这些机构,几乎都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经验,甚至有的只是伪装的培训班,堪比新时代“集中营”。
2017年曝光的豫章书院,就是一家以“戒除网瘾”为名、行虐待之实的机构。该机构的管理者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幌子,实施着残酷的体罚和心理控制。
数百名学生在这里经历了非人折磨,甚至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许多家长在得知真相后痛心不已,当初所抱的希望已变成无尽的悔恨。
2017年,一名18岁的少年,因沉迷网络被送进戒网瘾机构,不到24小时就离奇死亡。这样的悲剧不止一例,它们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心碎与失落。
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这些机构眼中,他们却被视为“问题少年”和“敛财工具”,没有尊严和自由可言,甚至无法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随着社会对这些机构问题的关注不断加大,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强对戒网瘾机构的监管,但问题依然严重。
许多机构通过隐秘的方式继续运营,甚至更换名称、重新注册,试图逃避监管。对于无数家庭来说,戒网瘾机构似乎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孩子在这里接受的不是教育,而是更深的伤害。
学校?炼狱!戒网瘾机构对孩子的非人待遇
在戒网瘾机构,体罚已成为一种常态。许多机构通过堪称非人的训练和惩罚来“矫正”孩子的行为。关小黑屋、扇耳光、跪拜操、棍棒施暴、注射药物……机构“矫正”孩子的手段数不胜数。
豫章书院的“龙鞭”
其中,最耸人听闻的莫过于临沂网戒中心的电击疗法。
接受过这种电疗的学生讲述了他们的恐怖经历——身在网戒中心,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会被“加圈”,表现不好要被“加圈”,表现出明显的喜怒哀乐也要被“加圈”,一旦累计到五个圈,便要接受一次电击,这里俨然是一场大人的“权利游戏”。
一位被送去网戒中心的女学生曾经历了12次电击,她详细描述了治疗时的情景:“一个仪器两个电极棒,一个抵在太阳穴,一个在额头上。”
随着电流逐渐增大,剧烈的疼痛让她几乎无法忍受,“宁愿一下突然死了,也不愿再做电疗!”
除了体罚,许多机构还通过强制灌输极端思想,逐步扭曲孩子们的认知。孩子们被要求参加所谓的“悔过会”。
在会议上,教官不断对他们进行语言上的羞辱,精神上的压迫,强调他们的“错误”。这种心理上的操控,令许多孩子感到绝望,他们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变成了毫无尊严的“病人”。
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机构会将孩子的手机和个人物品全部没收,完全剥夺孩子们与外界的联系,甚至连家人的信件也要被禁止接收,根本无法向外界寻求帮助。
也许被送到戒网瘾机构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与众不同”,可试问,这样的非人道环境又怎么能让孩子们“恢复正常”?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戒网瘾机构存在严重的违法行为。就在今年8月份,一位14岁的女生因患抑郁症,被家长送到江西一所全封闭青少年训练营接受“感恩教育”。
期间曾三次被教官侵犯、逼迫吃避孕药。她多次向机构的老师求助并逃跑,不仅没有得到救助,反而还被联合抓了回来。
最终,这位女生在离开机构后,无法走出恐惧的阴影,选择从六楼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经过警方调查,这所“青少年训练营”,没有任何正规的办学资质,机构中的教官和老师也均为临时招募来的社会人员。而这些培训机构是青少年性侵的多发地,如上悲痛的案例不在少数。
许多受害者在离开机构后,仍然面临严重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都更胜从前。有的孩子因无法融入正常生活,选择了逃避,出现了自杀的悲剧。
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戒网瘾机构,希望能借此“救赎”他们,但实际上,许多孩子在经历残忍的“治疗”后,心理创伤加深,家庭隔阂更深。
拯救孩子的心灵,家长到底该如何做?
想要了解孩子反叛的心,不如先搞清楚将孩子送去戒网瘾机构的家长是何心里。
在许多家庭中,当孩子出现“网瘾”、“早恋”或“同性恋”倾向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恐惧,认为孩子的行为“偏离正常轨道”,是对家庭和社会规则的挑战。
这种情绪驱使他们渴望寻求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而戒网瘾机构便成了他们眼中的“救命稻草”。
还有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时,会感到一种失控的恐惧。他们希望通过强制手段来重新掌握对孩子的控制,认为只有通过外部机构的干预才能让孩子“改邪归正”。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网瘾、早恋和同性恋,这些问题似乎是可以通过“教育”或“矫正”来解决的简单行为问题,他们往往忽视了背后的复杂性。
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和教育背景的家长,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感,很容易将希望寄托在戒网瘾机构的“治疗”上。实际上,这种选择往往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与问题,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困扰。
这种做法不仅无益,甚至可能加深孩子的心理创伤。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引导孩子呢?
如果你的孩子有网瘾,或者是进入“叛逆期”,身为家长和教育者则更需要采取温和的引导方式。首先,沟通是关键。
父母要主动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或批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时,他们更可能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
其次,家长要教育孩子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可以通过设置规则来引导孩子,比如规定每天上网的时间,选择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内容。鼓励孩子在网络中寻找有趣的知识和技能,亲子间寓教于乐。
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上网计划,讨论哪些网站是有益的,有趣的,哪些内容是需要避免的。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更加愿意遵守规则。
再者,适度的放手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过于严格的管控只会让孩子感到压迫,反而容易激发叛逆心理。相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在安全的范围内探索世界,能帮助他们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对于一些严重的网瘾或其他青少年心理问题,家长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沉迷网络、叛逆、抑郁的根本原因,并提供适合的解决方案。
这样专业而科学的引导绝对比“电击”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无论何时,家长都是孩子的榜样,因此,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通过理解、沟通与信任,才能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强制,而在于引导与陪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