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6月1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而就在谢老病逝后不久,他的遗孀王定国突然找到中央,希望取消特殊待遇,搬出原来的房子。
而当得知中央破格允许其继续住在原来的房子里后,王定国却非常坚决地表示:我什么级别,住什么房子!
那么王定国为何坚持要中央取消她的特殊待遇?而对于王定国的坚持,中央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1913年,王定国出生在四川营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那个年代,“吃饭”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耗尽一个家庭的所有精力,更遑论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王定国的童年几乎没有欢声笑语,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劳作和沉重的家庭负担。
更残酷的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女孩的命运往往更加悲惨。年仅14岁,王定国就被父母卖作童养媳,开始了另一种形式的“囚禁”生活。
童养媳的生活枯燥、乏味且没有尊严,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洗衣做饭、伺候公婆、干农活……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希望。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童养媳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默默无闻地度过,最终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但王定国显然不甘心如此,她的内心深处始终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焰,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渴望自由和尊严。
转机出现在她接触到地下党之,那些关于自由、平等、解放的革命思想,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王定国灰暗的人生。
王定国突然意识到,原来人生还可以有另一种活法,原来女性也可以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自此王定国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思想,感受革命的激情,内心深处那团不灭的火焰终于找到了燃烧的方向。
后来王定国还毅然剪掉了象征着封建束缚的长辫,解开了裹脚布,并给自己改名为“定国”,以此宣告与过去彻底决裂,也表达了对未来,对国家命运的坚定承诺。
从此王定国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童养媳,她决定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目标的革命战士。
加入地下党后,王定国积极投身革命宣传工作。她走街串巷,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动员妇女解放,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
1933年,年仅20岁的王定国带领上百名妇女加入了红军,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一个年轻的女性,能够用自己的信念和行动,影响和改变这么多人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1935年,王定国跟随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路。在长征途中,王定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而且王定国还在此期间加入了红军剧社,负责服装和化妆等工作,并通过演出为红军战士们鼓舞士气。
为了演出,她常常奔波于部队首尾,实际走过的路程比普通战士还要多。
在雪山脚下,她曾为一位老同志缝补衣物,而这位老同志,正是她后来的丈夫——谢觉哉。
烽火连天铸就革命情,相濡以沫共谱人生曲
对王定国来说,长征途中与谢觉哉的相遇是一段意外的缘分,也是命运的安排。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王定国所在的剧社驻扎在雪山脚下。
当时谢觉哉找到王定国,请她帮忙缝制衣物。这次看似普通的相遇,却在两人心中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不过长征的艰辛和革命形势的严峻,并没有给他们的爱情留下太多发展空间。
红军到达陕北后,王定国随四方面军西征,两人再次分离。西征的道路同样充满艰辛和危险。
1936年,红军西路军与马步芳部队遭遇,激战后,王定国所在的剧社不幸被俘。
在那个残酷的年代,被俘往往意味着死亡。不过命运似乎对王定国格外眷顾,马步芳认为剧社还有利用价值,便没有杀害他们,反而提出了扩大剧社的要求。
在被俘期间,王定国并没有放弃希望,她积极寻找机会与党组织取得联系。
与此同时,谢觉哉恰好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得知王定国被俘的消息后,他心急如焚,多方奔走,最终通过地下党的关系成功将王定国和部分剧社成员营救出来。
这次的劫后余生,让王定国和谢觉哉的感情迅速升温。在共同经历了生死考验后,他们更加珍惜彼此,也更加坚定了对革命的信仰。
1937年9月,两人在兰州结为夫妻,开始了相濡以沫的革命伴侣生活。
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革命年代,一切都要为革命事业让路。
谢觉哉的工作繁忙,经常早出晚归,王定国也积极投身革命工作,两人聚少离多。但他们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在革命的道路上携手并进。
为了更好地辅助谢觉哉的工作,王定国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她原本不识字,但在谢觉哉的耐心教导下,她逐渐学会了识字、记账,甚至还学习了俄语。
王定国不仅在生活中照顾谢觉哉,也成为了他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整理资料、出版书籍。
在谢觉哉的鼓励和支持下,王定国逐渐从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位有文化、有见识的革命女性。
她不仅能够独立处理各种工作,还能参与书籍的编写和修订,展现出她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
他们的爱情没有甜言蜜语,没有花前月下,有的只是革命战友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理解,以及对革命事业的共同追求。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他们的爱情,如同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滋润着彼此的心田,也成为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1963年,79岁的谢觉哉南下视察,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工作,不愿休息。
在一次午饭时,谢觉哉突发疾病,导致身体右侧麻痹,失去了右手和笔的使用能力。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谢觉哉表现得十分平静,他坦然接受了现实,并安慰妻子王定国要有心理准备。
在和病魔对抗了多年之后,谢觉哉还是输给了岁月,1971年,谢觉哉在北京病逝。
而在处理完丈夫的后事之后,王定国立即找到中央,希望中央能够收回所有特殊照顾,退掉组织给谢觉哉配备的汽车和司机,并且允许其搬出之前居住的大房子。
而当组织表示王定国可以继续享受这些待遇时,王定国却非常坚定地表示:我什么级别,住什么房子!我不是什么遗属,我是党的干部,应该住符合我身份的房子。
除了自己坚守组织原则之外,王定国对子女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她主张“放任管理”,鼓励孩子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她从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子女谋取任何好处,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定国常说:“孩子们要有自己的事业,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并不多见,但也正因为如此,王定国的子女都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004年,红军长征70周年之际,91岁高龄的王定国决定重走长征路。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家人建议她选择一些关键地点进行纪念。
但王定国坚持要亲身体验长征的艰辛,她选择了飞夺泸定桥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点,并坚持不用人搀扶,在铁索桥上走了一个来回。
她对子女说:“当年你们父亲就是从这条铁索桥上走过去的,那个时候他已经50多岁了,我这次带你们到这里来,就是要让你们感受父亲他们当年的不容易……”
在新的历史时期,更要学习王定国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2016-09-27:王定国:长征精神超越时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