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段话语言细腻,充满乐观和浪漫主义,没看过《毛选》的人应该很难把这句话与毛主席联系在一起,但这是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结尾的话。越是了解这篇著作的写作背景,越是深感毛主席的智慧与伟大,越是理解“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话的含义。然而这篇在党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文章,最初竟是给林彪的一封回信,是用来教育年轻的林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步入1930年,林彪给毛主席写了一封新年贺信,这封信并没有太多的新年祝福,反而表现出了对革命消极的情绪。信中,林彪对时局和革命前途很悲观,对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缺乏信心。因此,他建议应分散去打游击,各自找寻出路,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当时林彪22岁,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红军的高级干部已经有这样的思想,整个军队的情绪可想而知。而这种对革命的悲观情绪并不是偶然出现的。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以“清党”为名,在东南各省大规模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大革命宣布失败。同年8月南昌起义和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与朱老总会师井冈山,开始在湘赣边界建立红色政权。在之后的两年里,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虽然井冈山根据地得以巩固,但是红军在战斗中也屡遭失利,大革命失败的阴影和国内形势一边倒的压力,让很多红军指战员产生了悲观消极的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悲观除了由下至上的蔓延,也自上而下的传递。1929年4月,毛主席、朱老总在瑞金接到上海中共中央2月发出的信函《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信》,这就是党史上著名的“二月来信”。 信中依据共产国际的指示,对国内革命形势作出了悲观的预测,对中国农村革命形势估计过低,甚至怀疑红军在农村发展的可能性,主张“将红军的武装力量分成小部队的组织散入湘赣边境各乡村中进行和深入土地革命”,并且要求毛主席、朱老总藏匿起来,避免目标过大遭到打击。虽然前委没有执行中央的建议,但是这封信在根据地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

毛主席接到林彪的新年贺信后,觉得林彪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他急需遏制住党内军内的消极情绪,并且阐明自己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给大家带来希望。1930年1月5日夜间,毛主席于反围剿的间隙中给林彪回了封长信,题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将近7000字,后来改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说这封回信在党史上地位超然,因为毛主席在这封信里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性问题。除了批评右倾悲观主义和阐明为什么不执行中央分兵的理由外,毛主席用超人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政治远见,回答了三个问题: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红色根据地为什么能在农村壮大?革命高潮为什么快要到来?这就好比回答了你为什么能够活着,怎么样才能长大,长大了去干什么一样。如果说,井冈山会师让红色政权诞生,那么毛主席这篇文章则给了红色政权活下去的意义和希望。这便是毛主席无人可代替的原因。

这封回信不仅仅寄给了林彪,也油印分发给各连队,起到的积极作用不可估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大家摘录最后一段: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篇著作很经典,各位读者有空的话,可以好好欣赏一下原文,定会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