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一个企业没本事,搞垮一个企业却轻而易举。一家年收入 24 亿的企业,只因 60 万元的涉案金额,就遭遇两市纪委、公安部门的“远洋捕捞”,致使企业几近破产。上市停滞、账户查封、资金链断裂、工厂停工,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远洋捕捞”已让民营企业苦不堪言。
所谓的“远洋捕捞”,指的是部分地区公安机关违法违规异地抓捕、查封、冻结甚至划转外地民营企业及个人财产的行为。这种逐利性执法让众多企业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广州广播电视台称,2023 年以来,广州多家企业遭遇异地执法,广州、深圳、东莞成了异地执法的高发地区。
援引《经济观察报》的报道,广东省一家健康集团原本是一家蓬勃发展的新兴企业,2022 年年收入 24.23 亿,2023 年 6 月底提交申请赴港上市。
同年 10 月,河南焦作、商丘市两个公安局以该企业集团涉嫌诈骗为由,出动 1600 多名警力到广州对健康集团旗下公司进行“远洋捕捞”。原本公司涉案总金额仅 60 多万,而河南焦作、商丘的办案人员先后冻结该集团子公司相关账户 64 个,导致资金链断裂,工厂停工,员工工资无法发放,业务陷入困境。原本只是涉案 60 多万元的纠纷,却因异地执法的过度干预,让企业承受了沉重代价。
还有那些被“捕捞”的个体户和小企业主,在“远洋捕捞”面前更是不堪一击。越来越多的“远洋捕捞”属于逐利性执法。
目前,办案机关的罚没收入上交地方财政,之后地方财政再根据各办案单位的贡献或当地惯例,以财政支出的形式返还。如此一来,办案机关的一部分罚没收入实际上变成了奖励。
《南方都市报》10 月 24 日的报道指出,多地财政收入减少,罚没收入呈明显上升趋势,某些地方为增加财政收入,直接向办案机关下达罚没收入指标,同时将罚没收入与预算经费挂钩。这样一来,办案机关为完成工作指标,又有奖励驱动,就会选择经济利益更大的案件查办,从而催生选择性执法和逐利性执法,尤其是异地逐利性执法,更是成为某些执法部门的“摇钱树”。
发改委和党报明确指出,“远洋捕捞”对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相关媒体更是直接点名“远洋捕捞”已危及企业生存,希望各地相关单位考虑经济复苏大局,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