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夯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础

学思平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系统概括、科学阐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清晰地标注出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历史地位,彰显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当代价值,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了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要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以深厚的积淀、丰富的内涵、延绵不绝的传承,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道德准则、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凝聚成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造就出中华民族鲜明的特色、特质,标识出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民族、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中华文明正是在与外来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动态过程中,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兼收并蓄各国、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发展、不断壮大。长期的文明交融锻造出中华民族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汇聚成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源头活水,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力支点。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不少风险挑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还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但世界格局“东升西降”的趋势仍在持续发展,“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生动对比就在眼前。我们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中华文明是在中华大地上独立形成的,但从来不是封闭保守的,相反始终保持着与外部世界的相互联系、彼此互动和深度交融。大约1万年前,华北地区出现粟和黍,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种植稻。粟、黍和稻成为在中华大地最早出现的原始农作物,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代表作物,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重要的基础性贡献,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带来中原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交流;甘英出使古罗马,带来东西方文明的相互贯通;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和非洲东海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中华文明远播四海。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涵养着中国历史发展持久绵长的文脉,不仅使中华民族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而且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当今世界,人们的联系交往日益广泛紧密,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地球村。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为了维系自身霸权,大肆推行所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但世界大势浩浩荡荡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华民族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开放姿态、包容的胸怀。我们能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得益于对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主动学习和借鉴。“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无数事实表明,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离不开交流互鉴。“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以更加宽广的心态善待不同文明,弘扬以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为特征的文明观,倡导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旨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话语体系,全方位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更深入地拓展人类文明进步的广阔空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三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延续,更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华民族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的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了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滋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育了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从“民惟邦本”到“人民至上”,从“民贵君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小康之家”到“全面小康”,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怀柔远人”“和谐万邦”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跨越时空、联通古今、展望未来中,展现出卓越价值、发挥出非凡作用。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更好地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要按照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形式加以完善、拓展和升华,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传播渠道,更深入地激活其生命力,更持久地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进而实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赓续历史文脉中,谱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科学诠释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准确揭示了中华文明绵延永续的内在机理,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强大的思辨力和科学的指导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它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更加坚固,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实践厚度更加坚实。我们要奋发有为,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绽放出耀眼的时代之光。

【李国强: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 李雨凡;初审:陈佳妮、许雪靖;复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经遴选评荐近百本中央级核心期刊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固定读者百余万,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