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0日下午5时,一位老人在去世前意识清醒的最后一刻,对儿子说:“悠真,你要永远记住,妈妈是党的女儿。我死后,帮我代交一万元党费……”
交完党费,她的工资卡上仅剩85.46元,而她一生所捐献的钱物,早已超过300万元。这位老人就是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女儿、海军总医院原副院长冯理达。
冯理达的母亲李德全是河北通州人,毕业于北京协和女子大学,1924年经人介绍与丧偶经年的冯玉祥结为夫妻。当时冯玉祥声名显赫,但他定了三条他却定了三条择偶标准:?一是不许穿绫罗绸缎,只穿粗布衣裳; 二是会纺纱织布;三是要精心抚养前房子女。
当时李德全是一位中学教师,冯玉祥对她很满意,第二年,他们的长女冯理达出生了。
李德全
冯玉祥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冯理达11岁时,便宜搬到泰山居住,冯玉祥要求她每周写100个大字、1000个小字,冬天要到室外耍大刀,刮风下雨也不能偷懒。
有一次冯理达正在舞刀,冯玉祥过来看了看,对身边的参谋说:“去,拿把剪子来。”冯玉祥拿了剪子后,把冯理达长衫过膝的下摆全剪了,原来他嫌长衫太长,不便习武,他还规定:以后做长衫不准超过这个长度。
而且冯玉祥常常要求冯理达给警卫员拆洗被褥、洗袜子。他对孩子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当小姐,要自爱,要自强,要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
冯玉祥和子女们
冯理达小时候,经常听父亲与身边的人讲革命,讲共产党,而父亲身边的不少工作人员本身就是地下党,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共朋友也经常到家里来做客,这使她对共产党及其理想、信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抗战期间,冯理达先后就读于广西桂林女中、贵阳中央大学试验中学、重庆南开中学,1944年考入成都齐鲁大学医学院。
冯理达选择学医是因为她的姨母患病在医院手术时,糊涂的医生竟将一把止血钳遗忘在姨母的腹中,以至于刚做完手术的姨母出院不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使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学医这条路。
青年时的冯理达
在大学时,冯理达遇到了自己生命的另一半罗元铮,他是成都人,为人聪颖好学,志向远大,比冯理达高两级,两人虽然心心相印,但罗元铮明确表示:“抗战未胜利不结婚,大学不毕业不结婚。”直到1946年,他们才正式订婚。
1946年,冯玉祥因反对内战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后,冯理达跟随父母前往美国,一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学习,一边协助父亲进行反蒋救国运动。
1947年,罗元铮大学毕业,也到美国留学,与冯理达异国相聚,当年的中秋节,他们正式结婚,冯玉祥直接在马路边的草地上为他们举行了婚礼,他给一对新人拍了结婚照,然后请过路的美国人给全家拍了合影,他还给他们送了一幅对联: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
冯理达、罗元铮和孩子
1948年,冯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应中国共产党邀请,回国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临行前,他们让冯理达选择是回祖国,还是留在美国,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冯理达夫妇坚定地奔向共产党,走向新中国。
但不幸的是,在回国途中,父亲冯玉祥和妹妹冯晓达所乘的轮船因在黑海失火,不幸遇难。
李德全和冯理达回国以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李德全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并出任新中国首任卫生部长。
同年,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冯理达和弟弟冯洪达作为新中国首批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冯理达在列宁格勒医学院攻读免疫学。不久后,罗元铮也被派往苏联留学,攻读经济学。
冯理达(右二)在留苏课堂上
冯理达在苏联学习时,列宁格勒冬季非常寒冷,加上当时物质匮乏,市民普遍营养不良,致使白喉病流行很严重。苏联医学界采取了各种防治措施,效果仍不明显。
冯理达主动请缨,她创造性地运用针灸和西医结合的方法,使当年白喉的发病率降到了零。为此列宁格勒市为她颁发了列宁格勒科技大奖,苏共《真理报》、苏军《红星报》和各大电台纷纷对她作了深入的宣传报道。
国家副主席刘少奇访问苏联时,亲切地接见了冯理达,并对她说:“你不仅有很好的学问,还有很深刻的思想,我为中国有你这样的专家而高兴。”
1958年,冯理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医学副博士的学位。苏联方面希望她能够留下,但她说:“我是祖国派来的,我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她在当年回到中国,并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工作。
冯理达(左二)与兄弟姐妹们
冯理达很快组织筹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并担任该室和流行病科负责人。她先后作为中央、国务院和卫生部防治传染病工作组负责人,29次带队奔赴血吸虫病、流脑、霍乱、浮肿、痢疾等重疫区一线,她的14份工作经验总结和研究论文,被国家卫生部转发以指导全国防疫工作,并相继被多家医学学术期刊转载。
“文革“时期,冯理达也受到了迫害,并被开除了工作,但在周总理的关心下,她被分配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当医生。
冯理达与同事在实验室
报到当天,冯理达主动找到党支部书记于利华,详细汇报了自己的经历、家庭背景和思想状况,郑重提出入党请求,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74年,传染科收治了一名肝炎病人,他还患有严重的痢疾,经常把大便弄到病床上,冯理达对他格外关照,有一天晚上11点多,她还专门去查房看他,刚推门进去,一股恶臭迎面扑来,病人的身上沾满了大便,冯理达轻轻把他抱起来,帮他把身体擦干净,又让护士给他换上新床单,然后她亲手把病人的脏衣服拿去洗干净,一直忙到凌晨1点钟。
调入海军总医院一年多时间里,冯理达5次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1975年12月23日,50岁的她终于被批准入党,不禁喜极而泣,她激动地说:“当年,父亲为了追随共产党,不惜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母亲在62岁高龄时加入了共产党,弟弟、妹妹也先后成了共产党员。我们一家人都是党培养起来的,永远跟党走是我人生最终的选择。”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出现严重余震。51岁的冯理达凌晨3点从住处骑自行车,第一时间赶到海军总医院传染科,不顾个人安危,组织病人转移。
从20世纪80年代起,冯理达的科研成果就引起国际医学界同行的重视,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在国际讲坛上引起震动。
一次,她应邀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一家权威医学研究机构在听了她的学术报告后,认为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愿出高薪挽留她。但人们发现在她的论文最后有一行流畅的英文:我的永久地址是中国。
1983年6月,冯理达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1987年2月,他又兼任免疫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她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的称号,她还被授予了解放军少将的军衔。
晚年的冯理达依然干劲不减,1998年,抗洪抢险的紧急关头,73岁的她主动向医院党委请缨,要求参加医疗队奔赴抗洪救灾一线。
2003年,非典爆发后,年近八旬的冯理达天天吃住在办公室,夜以继日搜集防治非典资料,每天按时把整理好的资料转交给抗击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一个多月下来,她搜集整理了1200多万字的防治非典资料,而她自己身体瘦了一圈、眼眶黑了一圈。
作为党员,冯理达常重视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她坚持手抄党章,并把自己抄写的党章赠送给同事和朋友,鼓励他们加强学习。在她去世前的两个月,她仍然在办公室里加班抄写党的“十七大”上通过的新党章。
冯理达手抄的党章
冯理达作为少将,每月的工资上万元,但她却是个“月光族”,在她身边工作了20多年的王庆莉说:“每到月底,她都催着我去取钱,她的工资月月光,几乎都用来接济别人了。”
冯理达对自己非常“抠”,一条毛裤缝缝补补穿了20多年,病逝前还穿在身上,儿子罗悠真说:“ 母亲自己生活非常节俭,买的衣服都是二三十元钱一件的,平时吃用也非常简朴,一条棕色的毛裤,大腿内侧都磨破了两个洞,她补了又补,还是爱惜地穿着。”
2006年11月23日,是冯理达81岁的生日,罗悠真带想带她买几件新衣服,但她走到一家文具店时,看到店里的圆珠笔很便宜,于是对儿子说:“悠真,你看,这笔真便宜,西北贫困地区还有多少孩子没有笔写字啊,我过生日,最想要的礼物就是多买些笔,你看行不行?”
那天,母子俩买了两箱共4000支笔,寄给了西北地区的希望小学,冯理达高兴地说:“这个生日过得很有意义。”
冯理达和儿子罗悠真?
2007年12月,冯理达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只住了一周的时间,病情刚刚有点好转,她就坚持要求出院。2008年1月,经过连续几个工作日的忙碌,11 日,她因肺间纤维化并感染,不得不再次住进了医院。
冯理达病重住院期间,看到照顾自己的两个护工李波和王庆莉衣服穿得单薄,特意让人买回两件毛衣,送给她们。她们说:“院长您都病成这样了,就不要为我们操心了。”
但冯理达却说:“你们家在农村,手里不宽裕,多省点钱,春节回家孝敬父母。”听到这些,护工们再也忍受不住,跑到走廊放声哭起来。
2008年2月8日,冯理达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3岁。
冯理达去世后,她的这张一万元的党费收据被珍藏在了海军总医院设立的“冯理达事迹展览馆”,收据编号为“中组部0002501”,上面写着:“冯理达同志自愿多交党费计人民币一万元, 特此证明。”
后来人们发现冯理达的办公室里珍藏着她生前用毛笔恭录的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历次党章,展开足有上百米、7万余字,字字力透纸背、饱蘸深情。
冯理达手抄“八荣八耻”
8月28日,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冯理达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决定追授冯理达同志“白求恩奖章”荣誉称号。中组部、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作出了向冯理达同志学习的《决定》。
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一生热爱党,一切献给党,这就是党的好女儿冯理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