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地区河网密布,水患频发。从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开始,治水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政,明清时还专门设立河道总督若干,以治理南北水系,但由于天灾难拒、弊政多出,百姓仍旧深受其苦。而历史上水患最难治理的地区,恐怕要数准河流域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十分关注治水这项大政,尤其是经常发大水的淮河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处连降大雨,淮北地区受灾惨重,百年未有。毛主席在批阅准北灾情的一些报告时,看到一份电报里说:“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有的攀登到树上,有的失足坠水被冲走(有在也在树上被毒蛇咬死),或因船小浪大,翻船而死的人,统计有四百八十九人。”看到此处,毛主席不禁眼泪长流。他哆嗦着在“被毒蛇咬死者”和“统计四百八十九人”两个地方重重地画上横线。

淮河洪灾惨象时刻萦绕在毛主席脑海中。在随后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他接连给周总理写了三个批示,提出并督促其根治淮河洪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批示写于7月20日。毛主席提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就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的导淮工程,期限以一年完成导准,必定免去明年水患。”

第二个批示是在8月5日写的。他说:“请通知水利部限期作出导淮计划,送我批阅。此计划务必在8月份做好,待交政务院通过后,秋初立即开始动工。”

第三个批示是写于8月31日。这是毛主席针对苏北区党委关于导淮工作各项准备“均感仓促”的顾虑,毛主席批示:“导淮必须要做到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都要以此为工作中心,并早日告知他们。”

毛主席的三个批示,体现了人民领袖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博大情怀,温暖了灾民的心,鼓舞了灾民的斗志,推动了人民政府治准工程的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5日至9月12日,在周总理的直接指导下,水利部召开治淮会议,目的是具体落实毛主席关于治理淮河的相关批示,并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制定了治淮的具体步骤。这次会议,拉开了治理准河的序幕。10月14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准河的决定》,对治淮方针以及1951年治淮的工作方案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当时抗美援朝战争正在紧张进行,国家的财政状况也相当困难,但国家仍在当年11月如期拨出治淮工程款原粮2.25亿公斤,小麦1000万公斤,以确保治淮工程准时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理淮河的号角吹响了,整个淮河流域沸腾起来。逃难在外的灾民的纷纷返回故乡,请缨参战;工程技术人员风餐露宿,加紧勘察设计。这年冬季,淮河上游、中游、下游共有80万民工参加治淮工程。

治淮工程进展顺利,毛主席无比高兴。水利部部长傅作义请毛主席为治淮工地题词。毛主席欣然应允,挥毫写道:“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1951年5月,中央治淮视察团前往治淮工地视察工作。毛主席题的词被制成四面锦旗,分别送到治淮委员会和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指挥部。至今,毛主席的题词仍然高悬于淮河两岸。1951年7月20日,经过80天的奋战,长达168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淮一期工程顺利完成,淮河两岸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淮河两岸的人民终于初步治服了危害数百年的水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淮只是一个开始,此后人民政府动员全国农民群太大兴水利建设、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还带头参加劳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河道得到疏浚,无数大型水库、灌溉新渠修成,各大流城的水患基本得到遏制,农田旱涝保收,至今仍然造福着亿万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