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河北西柏坡这个小村里,每天都显得十分繁忙,毛泽东、中央军委正在这里指挥着全国的解放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再忙也需要休息,毛泽东也不例外。繁忙之余,毛泽东喜欢到外面转一转,准确地说,他喜欢到老乡们中间聊聊天。

有一天,毛泽东紧张工作后,提议到外面走走。陪同的有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机要室主任叶子龙和警卫排长阎长林。

时值仲春,村庄周边生机勃勃,一望无际。西柏坡是河北省少数能种一季水稻的地方。毛泽东走在田间小道上,看到旁边的稻田里,秧苗看上去十分细弱,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一位老乡正在稻田里拔草。老乡叫阎志庭,是西柏坡村的村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很想知道秧苗如此“苗条”的缘故,他问阎志庭:“老乡,你们的秧苗是插的吗?”

毛泽东知道自己的湖南口音重,担心老乡听不懂,一边说还一边做了个插秧的动作。

阎志庭听懂了,答道:“俺们这里都是直接往地里种。”

毛泽东又问:“一亩地能打多少啊?”

阎志庭回答说:“平常年景打一石五六,今年风调雨顺,估计能打两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遗憾地说:“这么好的地才打这么点稻子,产量太低了。我的家乡也种水稻,一亩地能打四五百斤呢。我们那里是先育苗,后插秧,稻子长得又粗又壮,你明年可以试一试。”

也许说得过快,也许口音太重,也许因为内容太新,从阎志庭的表情看,他是听得似懂非懂。见此,旁边的杨尚昆赶紧把毛泽东的话“翻译”了一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志庭或许并没有听懂,但当被告知跟他说话的人就是毛泽东时,他非常激动。回到村里,他见人就说这段经历,听得老乡们个个羡慕得不得了。

毛泽东离开西始坡后,阎志庭还在说这个故事,他真的没听懂毛泽东的建议,他家仍然和西柏坡村的老乡们一样,还是“栽稻”,没有改为“插秧”。

阎志庭忘记了毛泽东的建议,可毛泽东没有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6月,毛泽东嘱咐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了一封信,建议他们到河北涿县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因为他看到一份材料,说涿县农村改裁种为插秧后,水稻亩产成倍地往上翻。涿县的气候和地质条件与西柏坡没有多少区别,于是,就有了给西柏坡的这条建议。

当时,西柏坡村的村长叫阎连章,读了毛泽东的过来信后,急忙跑到打麦场向乡亲们报喜。乡亲们争先恐后地传看来信,为毛泽东还在关心西柏坡而激动不已。大家都想报名去涿县参观学习,最终经民主推荐,阎连秀、王志远成为代表。

阎连秀、王志远从涿县回村,带回了育秧、插秧技术。从此,西柏坡结束了“栽稻”的历史,亩产得到了很大提高。

时间又过去了几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柏坡的晚辈们早就忘记了从“栽稻”到“插秧”的转变历程。1988年5月26日,胡乔木到西柏坡,见纪念馆的展览中没有提到这段趣闻,感到遗憾。在他的建议下,西柏坡纪念馆增加了这生动有趣的展览内容。直到这时,西柏坡的年轻一代才真正了解到了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