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红军在长征渡过赤水后,突然奇行军,回渡赤水,还师黔北,一举取得遵义大捷,蒋介石集团大为震惊。3月,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亲自策划新一轮的攻势,积极寻找和我军决一死战的机会。
红军渡过赤水
中革军委迅速应变:命令罗炳辉的红九军团在遵义地区吸引川敌向东,主力突然转道西进长干山等地。
10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急电,建议野战军应该进攻打鼓新场、三重堰,并附有详细的作战计划。
野战军应向打鼓新场前进,消灭驻在西安寨、打鼓新场、三重堰之敌
林彪(右)和聂荣臻(左)合影
电报加急送到了时任政治委员的毛泽东手里,毛泽东详细的阅读了作战计划,思考良久,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个仗不能打。
周恩来提议召集军团负责人和军委委员开会商议,仔细研究后再做决定。
会议很快召集起来,参加这次会议有朱德、刘伯承、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叶剑英等高级将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张闻天等均集齐一堂,讨论是否发动新场战役。
昏黄的灯光下,隐约可见的是展开的作战地图。朱德打破了会议的沉静,率先表态,他认为打鼓新场是通往黔西的必经之路,是一个战略要冲,打下新场,对中央红军西进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他接着说:“在新场驻守的,是国民党追剿军王家烈的黔军纵队,大约两个团的兵力,并不算兵力雄厚,黔军战斗力一般,拿下它,难度不大”。
与会很多将军表示赞同朱德的意见,因为遵义战役刚刚结束,取得了胜利,士气高昂,可以一战,打鼓新场是黔北重镇,物资充足,可以给长征的红军以充足的补给。
毛泽东反对打鼓新场战役
毛泽东默默不语,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忽然他坐了下来,说:“新场目前虽然只有黔军的两个团,但这只是驻守之敌,滇军主力正在往新场方向移动,黔军驻守在堡垒内,滇军向他们靠拢,形成合力,这样我们又成了攻坚战,正面和敌军硬抗,土城之败,损失惨重的教训不可重演。”
林彪听到毛泽东反对新场作战计划,说:“土城虽然打了败仗,比较艰苦。但是不是因为最近的几个败仗,把我们胆子打小了?中央军我们都掰过手腕了,滇军应该是不怕的!”
彭德怀也当即表态:“目前得到的情报,滇军还未向新场移动,集中优势兵力,未尝不能打下来。”
毛泽东不同意,说:“老彭,我们为什么要集中优势兵力硬碰硬呢?打固守之敌,目前我们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把握。湘江、土城,教训还不够吗?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调动敌人,避实击虚,目前兵力不占优又连续作战的情况下,这是唯一的出路。”
与会的大多数同志还是同意朱德、林彪的作战计划,认为可以一打。
红军的土城战役之败
毛泽东大步流星,走到作战地图前,指着地图说:“打鼓新场,驻守在这里的不过是黔军不到一个师的兵力,黔军的战斗力我们是领教过的。但就是它弱,我们却不能轻视,因为打鼓新场有新修的城墙和碉堡,有加强工事,这会演变为一场攻坚战,我们现在是疲敝之师,又有土城之败,攻坚时间长,就麻烦了!”
周恩来并不打断任何人的发言,他认真的思索,认真的听,不时又看看作战地图,用笔重重的描画了附近的几个军事驻地。
这就出现了红军历史上少有的神奇画面,在作战指挥室,大多数将领还是赞同朱德、林彪的作战计划,因此和毛泽东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毛泽东大声说:“我是前敌总指挥,就要对党负责,红军负责,我还是主张不打这场仗。”
最后,意见争论不下,通过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表决的结果还是攻打新场。并由周恩来负责拟写作战命令,第二天发出。
夜深露重,长夜漫漫,毛泽东依然对着地图反复推演,在重大问题上,毛泽东一直有着准确的判断和一贯的坚持,他始终认为,打鼓新场不能打。
后半夜,他提着一盏马灯,走到周恩来房子窗前,轻声呼唤:“恩来,恩来,你睡了么?”
周恩来刚准备睡觉,又把煤油灯点亮,毛泽东披着大衣走了进来,周恩来说:“主席,怎么就一个人来了?”
毛泽东点了一支烟,默默的说:“打鼓新场,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你看看作战地图,打鼓新场北,有黔军的一个旅,西北有中央军周浑元的三个师,西南有滇军孙渡的六个旅,东面有中央军吴奇伟的两个师,郭勋祺的川军又占了遵义,这些部队离打鼓新场能有多远?如果他们集齐围攻,我们又会陷入重围!”
毛泽东和周恩来
周恩来从南昌起义起,指挥大小战役不下百场,每到艰难困苦之际,都要由他来做出决策,这次也是一样,红军八万人出苏区,过湘江损失了五万,土城之役,又是一场恶战,遵义之战,损失了红一军团的优秀将领,军团参谋长邓萍,每次对红军来说都是生死存亡的抉择。
周恩来正在思索的时候,警卫员送来一份加急电报:蒋介石已经飞抵贵阳,指挥作战,黔军大部向新场推进,滇军由黔西火速增援新场,川军和中央军周浑元部也集结新场。
“果然不出主席所料,新场根本就是一个陷阱,差点让我军都陷了进去,进攻新场时机已失,通知各军团,停止西进。”周恩来立即下发了命令。他走到作战地图前,喃喃的说:“停止西进,大军要去往何处呢?”
毛主席深深的吸了一口烟,笑道:“老蒋在贵阳指挥,我们转头向南,直扑贵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