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就医。动物也一样!在六安,优质白鹅品种皖西大白鹅,偶尔也会被“痛风”困扰。为保护我市这一宝贵品种,有一群人就像急诊科医生,经常上门服务,接到农户“急症”求救,行色匆匆地穿行在各养殖基地间,为需要紧急救治的小动物们“把脉开方”。如何健康地发展规模养殖,如何壮大皖西白鹅产业,在我市发展特色鹅产品还有哪些瓶颈?深秋时节,记者来到六安鹅业(鹅产品)研究院进行了实地采访。
现状:跃迁式发展势头正劲
“看!我们现在和养殖户处成了朋友,他经常在微信上给我发一些白鹅长势良好的短视频,我们感受得到,这家人生活得充实有奔头……”刚从外面“出诊”回来的六安鹅业(鹅产品)研究院院长佘德勇博士,脱下“白大褂”就拿出手机给记者看。
视频里“生龙活虎”的画面,是裕安区新安镇的安徽肥嘟嘟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鹅舍里的一幕。据介绍,之前他们饲养有3000只白鹅,养到四十多天,突然几天内死亡400多只,急坏了养殖户。在当地兽医治疗无果之后,公司负责人张义财辗转联系上了六安鹅业(鹅产品)研究院,佘德勇带领皖西学院毕少帅博士等人组成专家组立即赶赴现场。通过实地勘察,发现鹅舍场地太过潮湿拥挤,饲养员采用未经净化的池塘水作为鹅的饮用水。于是,专家现场纠正饲养员采用自来水,移除太过潮湿的垫料,加强消毒,降低饲养密度。回到实验室后对采集病样开展分子诊断,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浆膜炎),遂连夜开展细菌培养、药敏实验等,找到(对症)抗生素,经过三天的治疗后,鹅群停止死亡,陆续恢复生机,为农户挽回了五六万元的经济损失。
鹅全身都是“宝”,而皖西的独特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更让六安人钟情于养鹅。
皖西白鹅是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其肉质细嫩鲜美,羽绒产量高且品质优,是优良的地方家禽品种,六安市是皖西白鹅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为强化科技赋能,助力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去年9月,由市农科院和皖西学院联手推进的六安鹅业(鹅产品)研究院正式成立。同时,不断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工大、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科研合作。今年4月,六安市政府与江苏省农科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明确将“建立皖西白鹅繁殖性能提升与良繁体系”作为重要合作内容之一。今年8月,市政府组织相关人员专程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拜访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院士,洽谈鹅产业科研、育种合作相关事宜,推动鹅产业科技水平提升。
痛点:科学养殖亟待引起重视
“有些鹅,饲养的过程中行动迟缓,站立不稳,双腿关节肿胀明显,体温升高,鹅群采食量下降,食欲不高,这些都是痛风的症状。”毕少帅博士告诉记者,目前在农户饲养鹅的过程中,痛风、浆膜炎等疾病较为常见。
“全市现有皖西白鹅约1200万只,朗德鹅300万只。规模养殖数量在1000只以上的农户,占本地养殖户三分之一以上,伴随着鹅产业的迅猛发展,疫病危害不容小觑……”佘德勇补充道。
据介绍,目前鹅群得病的主要类型分为传染病和普通病两种。其中,传染病多为细菌和病毒感染所致,而普通病多为劣质饲料、恶劣环境和寄生虫导致。究其原因,普通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
专家分析,首先是养鹅业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不同于鸡、猪等(产业化较为成熟的)家禽家畜,鹅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国际国内也缺少营养饲料的统一标准,导致一些饲料厂和农户用的饲料配方不尽合理,易引起雏鹅痛风继发浆膜炎等病症。佘德勇举例分析,一只鹅一天需要大概半斤饲料,商品饲料价格在3000元/吨,养殖规模在1000只鹅的农户,一个月就得有20000多元的饲料支出,所以在一些农户家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便宜(但是往往水分、霉菌超标)的饲料来源,所以也导致了鹅的发病率上升。因此,养殖户应选择优良厂家的商品饲料或在专家指导下合理利用农副产品、青绿饲料等方式来降低饲料成本,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养殖效益;其次是养殖户的水平和经验参差不齐。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慢,在饲养过程中缺少对鹅群疾病的科学判断,特别是一些养殖场设施简陋、缺乏定期消毒,平时又不注重环境卫生和饲料安全存放,极易大面积发病。因此,需要专家团队定期举办培训、提供示范和技术服务,各地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养殖户的传道、授业、解惑,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再次是基层技术服务力量薄弱。在一些乡镇,兽医数量捉襟见肘,因此在农业养殖队伍的培养上,政府部门也应科学规划,形成体系,大力发展壮大一批懂行、业精、技术过硬的“师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农户。
出路: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振翅飞
伴着秋日午后和煦的微风,记者走进裕安区狮子岗乡的家园养殖有限公司,一阵阵鹅叫声此起彼伏,成群结队的大鹅或悠闲踱步,或追逐嬉戏,场面甚是壮观,在乡村“奏响”了一曲致富歌。
“我这个养殖场今年一共养了7000多只鹅,现在特色养殖前景好,鹅的市场价格也好,鹅苗一只是35—42元左右,长成的大鹅在十六七元钱一斤,每只鹅称重在12—14斤左右,算上鹅毛、鹅蛋这些,我这哪是养的大鹅啊,这些都是我发家致富的宝贝啊!”采访中,养殖户张圣尧一边喂鹅一边爽朗地说笑。
据了解,为科学布局鹅规模养殖集中区,我市在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霍邱县白鹅养殖集中区和霍邱县朗德鹅养殖集中区,建设种鹅扩繁基地和集中孵化育雏中心;在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有条件的乡镇点状布局养殖区域,做到宜养则养。今年以来,我市新改建5000只以上鹅规模养殖场71个。
近年来,我市立足地方资源优势,将鹅产业列为农业主导产业重点发展。2023年9月、12月,我市相继印发《六安市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实施方案》《六安市鹅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提出要围绕鹅保种育种、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鹅产品精深加工、“双招双引”、品牌创建等重点工作,实施“2233”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即布局建设功能体系完善的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和鹅肥肝加工产业园“2个产业园”,建设皖西白鹅保种育种场和朗德鹅育种场“2个育种场”,到2027年全市鹅饲养量超过“3000万只”,全市鹅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00亿元”。
“明年我还要扩大养殖规模,最好把附近的老百姓也发动起来一起养,‘抱团取暖’把咱们的‘鹅经济’越做越大!”一提到以后的发展,张圣尧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笑容。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针对我市鹅产业发展,下一步将聚焦终端产品端,增加产品种类、扩大产能,丰富白鹅食品品种;聚焦中段加工端,提升鹅产品加工装备水平,培育省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聚焦源头养殖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机制,链接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发展订单养殖,实现全产业链良性循环。
“在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并加快鹅产业跃迁式发展的当下,全院目前有来自省内外高校院所23名博士在内的40多人的专兼职研究团队,将紧紧围绕鹅产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科研创新、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重点在鹅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标准化智能化养殖、鹅病检测诊断与防治、鹅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为六安乃至全省鹅产业跃迁式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关键技术支撑。”采访中,佘德勇院长对皖西白鹅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来源: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策 张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