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以后,从表面上看,斯大林和苏军统帅们并没将这次作战当成大事,以为德军只是小规模的试探性进攻,一天内下达三次反攻命令就能看出,苏军事先并没对古德里安的闪击战作很好的深入研究,以至全军用大量的步兵和摩托化部队与德军的4支装甲集群硬拼,导致损失重大。那么,德军首战成果丰硕,真的就是苏军战斗力不行、德军的整体素质优于苏军吗?从当时作战指挥层面分析,苏军输在作战理论模棱两可上面,对苏军的战略部署存在着重要影响。

01苏德战争打响,苏军的作战指挥按部就班因循守旧。

有些人认为,1939年德军闪击波兰以后,每月都有近百架次飞机飞越苏联国境侦察,当时斯大林为了避免擦枪走火,还专门向边境哨所下达命令,不准对德机开火。实际上,从这时起,苏联的重心放在解决周边邻国的领土纠纷和防止日本关东军北上层面,却没有防备德国借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暗中在做进攻苏联的准备。

在一些战时资料和影视作品里,都有这样一个镜头,当朱可夫报告德军要进攻时,斯大林拿着大烟袋说,德军在没有解决英伦三岛问题之前,是不可能挑战苏联大国的。他敢这么想,一方面有两国军事实力的差距,苏联不怕德军来犯;另一方面,斯大林仍然在作战指导思想上,没有考虑会打防御战这个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斯大林有这样的认识一点也不奇怪,从一战到二战爆发,他不仅跟德国打个交道,还在战场上交过手,知道德国一些底细。一战时,苏德甚至还签订过妥协协议,原因就是红军没有找到一种可适用的作战理论,德军却通过支持波罗的海三国以及乌克兰民族分裂势力,让苏军主要精力用在内战上。这种局面到1920年11月17日,以最后一批白军被赶出克里米亚而结束。

斯大林一生最为辉煌的两件事就是平息内战和打赢卫国战争。那么,他靠什么平息内战呢?就是靠红军的快速机动作战能力,概括的讲就是依靠铁路交通线和骑兵军的快速深入。这一点在苏德战争爆发后,仍然能看到苏军重点发挥的影子。

从这个层面讲,德军闪击苏联是做足了功课,如果说闪击波兰是扫清东进障碍的话,那么,闪击西欧和占领法国就是为进攻苏联作战场试验。而苏联却不以为然,当德军西进需要,苏联仍然源源不断地为其提供粮食和能源物资,甚至在德军进攻苏联的那一刻,苏联开往德国的煤炭火车还在冒着白烟向西疾驶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大纵深理论,苏军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德里安创建的闪击战理论也有大纵深概念,与图哈切夫斯基创建的大纵深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苏军的大纵深理论涵盖的内容却复杂而且更丰富一些,不像德军的闪击战简单而指向性明确。

一战以后以及苏联内战的结束,使苏军提升了对军事理论研究的新认识。在内战中,苏军常常依靠铁路和骑兵来控制苏联的宽泛战场,也因此能够提升机动能力。所以,被斯大林高看一眼的布琼尼元帅就是因为创建了第一骑兵军而享誉军界。

但是,十月革命后的新生苏维埃政权百废待兴,苏联要将主要精力用在发展经济和消减军费上面,在将兵力缩减至562000人的基础上,一种新的作战体制也被推到前台,这就是民兵和预备役平战结合体制,当战争来临时,基干部队和民兵能迅速扩大到140个师。这也是苏德战争打响后,苏军能迅速应付德军三个集团军群多方向进攻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在斯大林大刀阔斧提升经济实力的同时,以图哈切夫斯基为主导的一批改革型军官脱颖而出,他们根据苏联的地理环境和前期作战经验,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作战理论,就是用坦克和飞机来突破一战时发展起来的纵深防御体系,从而赋予战略战术快速机动和快速打击的能力。

有些人认为苏联的机械化建军思想要落后于德军,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早在1929年苏军《野战作战条令》中就提到了快速机动概念,在1935年还专门出版了《大纵深战役指导》一书,而能够成为指挥机构完全批准并颁布实施的也只有苏联做到了,1936年斯大林为此专门在《1936年工农红军野战条令》中,将在敌人纵深内发展战果作为主要目标。

而且为配合苏联的经济改革,在缩减兵力的同时,苏军也在不断地向机械化建军思想迈进。1927年,苏联成立了第一个坦克试验团,配备有60辆外国制造的坦克,1929年,苏联生产出了第一辆坦克,是美国人设计的MS1型,1930年,苏军有了第一支机械化旅,编成内包含有装甲兵、摩托化步兵、侦察兵和炮兵。1932年秋天,苏军组建了两个机械化军;到1933年底,苏军就达到了年产3000辆装甲坦克的水平。而与之比较,德军到1935年底才组建第一支装甲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人们会发现,图哈切夫斯基的大纵深理论也是有缺陷的,起码在使用装甲坦克独立作战方面,没有古德里安考虑的那么成熟和效果明显。德军之所以离了坦克就打不了仗,这既是闪击战的优点也是闪击战的缺点,但古德里安用这个理论占领了西欧打赢了苏德战争上半场。

而在战争来临时,苏军的所谓大纵深理论并没得到充分的运用,或者说运用得不够全面。这里面仍然有将装甲坦克作为配属力量的原因,苏军仍然是以步兵进攻为主导,坦克只是支援部队。所以,在古德里安指挥两个装甲大军钳形打击下,苏军用血肉之躯去抵抗装甲洪流。

从这个层面讲,苏德战争打响时,苏军出现了两个方面的指挥失误,一个是将防御作战打成了反攻战斗,苏军全线都在用步兵与德军的装甲坦克抗衡,自然是肉体打不过钢铁;另一个就是苏军用所谓合成军进攻与德军的装甲快速机动抗衡,仍然是不敌对手,毕竟苏军的装甲和坦克占比大量不如德军,所以,在战争打响以后,古德里安甚至都没有遭遇到像样的抵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苏军对装甲坦克的重要作用认识,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前面讲了,苏军对装甲坦克的使用要早于德军,而且在生产量和经济支撑上也比德军要强。关键的是苏军的作战理论研究到一半就停了。

一方面有众所周知的斯大林整肃运动影响,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也未能幸免。苏军有一大半中高级指挥员被新生的对大纵深概念毫不知情的青年军官替代。另一方面,发生于1936到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让苏军的装甲坦克丢尽了脸,从而让大纵深理论止步不前。这里面有装甲厚度不够形同一层薄被,一打就穿,还有通信根本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甚至在步坦协同方面问题成堆。

那么,苏军又是如何减缓了对装甲坦克使用的重视程度呢?1939年7月,苏联名义上专门组建了一个是否需要建立装甲列编的委员会,由库利克、布琼尼和铁木辛哥等一批内战老将负责,但他们都遵循传统的作战思维,对新生事物比较保守,加上1939年冬天的苏芬作战,苏军的装甲部队被芬兰步兵打得灰头土脸,客观上讲,各方面传来的不利因素都影响了苏军对装甲部队使用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到1939年,苏军接连与日本关东军展开了两场作战,尤其是1939年诺门罕战役,朱可夫大量使用了装甲部队碾压日军,但苏军的重心仍然放在空军和炮兵的建设上面,他们认为苏联的地理环境只有发展空军和炮兵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1940年12月,面对德军可能的进攻,苏军进行了一场首长机关战役演习,在总结会上,担任红蓝方的指挥员朱可夫和巴甫洛夫都提出要大量组建机械化军的建议,最终斯大林也批准了组建20个机械化军的文件。但在斯大林的心里,他仍然将重心放在空军和炮兵建设上,所以在1941年战争打响时,苏军在西线的66个机场和1200架飞机因机场扩建遭到德军集中轰炸损失惨重。

因此,苏军从德军进攻以后才发现,苏军的装甲坦克是那样的奇缺,而苏军的通信指挥又是那样的不堪一击,加上防御作战打成了反攻战斗,这一系列的失误后面,带来的是苏军第一波次268万精锐部队在三个月内就被拼光了,直到莫斯科保卫战打响,苏军才醒悟过来,再到1942年,苏军才将重心放在大量组建坦克集团军上面,这才有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大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苏德战争爆发,苏军不是输在作战能力不济上面,而是整个浪作战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凭当时苏军的作战实力,如果集中兵力作顽强防御,德军无论如何是不会进展那么快,所谓闪击战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只是因为苏军非要用步兵去跟装甲坦克硬拼,那就只能是鸡蛋碰石头罢了,这一点是客观存在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二战克里米亚战役,苏军为何一周就能收复要塞?17集团军实力悬殊

二战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为何先防御后反攻才能获胜?拼消耗耐力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第16集团军能冲出德米扬斯克重围?有空中优势

二战苏德战争,为何曼施坦因每场作战只能打上半场?兵力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