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重塑办案模式实现“换道超车”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系列报道(上)
编者按
近一年多来,上海法院积极融入最高人民法院推进全国法院“一张网”建设工作格局,有序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实现了数字革命对法院工作的全面重塑以及公正与效率的双提升。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走进上海法院,从前端到后台全面感知数字法院建设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系列报道方式介绍上海数字法院建设成果,敬请关注。
“本案可能涉及商标权利有效性的认定,建议法官查看相关要件指引。”近日,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袁杨收到一条源自上海法院“侵害商标权纠纷要素式审判辅助模型”的场景提示。作为一名去年刚入额的青年法官,这样的场景应用成为他最好的办案助手。
据悉,这一场景应用的主要研发者正是上海法院的知识产权法官们。他们根据实际需要,依托强大的数字底座和数据耦合技术,以应用场景方式“造就”“AI助理”,帮助法官快速抓住要件事实、理清裁判思路。
去年以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充分挖掘海量司法大数据,推动应用场景与司法办案深度融合,及时预警办案中的潜在漏洞和风险,并提供智能研判解决对策。
建设前期,上海法院针对办案过程中的各种“小漏洞”“小堵点”,鼓励干警贡献聪明才智,从“小切口”入手积极研发和申报办案应用场景,目前已建立“一事多诉甄别预警”“破产衍生诉讼主体规范列示提示预警”“执行终本案件财产查控监管”等数百个模型,覆盖审判执行全流程。
在此基础上,上海高院进一步推动“集成式”复杂大场景研发,除了将之前相关的小场景串联合并,还探索将历年来积累的各类办案指引、要件指南和证据规则等全部嵌入办案系统,从案件受理到裁判文书生成,全方位辅助法官更好更快办案。截至目前,上海法院已形成要素式场景10个、“小聚大”场景7个、改判高发点场景1个。
“在复杂大场景建设中,数字已成为撬动法院审判工作全面系统化升级再造的支点,案件办理的背后不再单纯是法官的‘个体智慧’,而是同时得到一整套大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支持,其提供的提示预警能有效帮助法官全面查明案件事实、准确适用相关法律。”上海高院信息管理处处长陆诚说。
数字法院建设在助力法官写好依法裁判“前半篇文章”的同时,也为审判监督做好了“后半篇文章”。传统的案件评查由人工抽检,限于特定时段和部分重点案件,缺少一套可靠的体系化质量检验机制,无法满足海量诉讼案件全流程监督管理需求。
“通过数字监督,可以精准定位海量案件的差错瑕疵,提前预警错案风险。比如,针对法律文书不规范、诉讼主体不适格、诉讼程序不合法、裁判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上海法院研发了300多个评查模型,能够对全部在办案件和已结案件进行常态化、实战化的‘数字体检’。通过全流程实时监督、全方位有效纠错、全要素系统防错,实现案件质量的智能检验、评查模式的换道超车,监督理念的自我革命。”上海高院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庭长罗健豪说。
有了共享的评查模型,院庭长通过“数据碰撞”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联系主审法官核实情况,确保审理程序公正、促进法律适用准确,将办案中的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与此同时,上海高院又委托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发了全市三级法院都能共享的在线评查系统。该系统通过评查模型库,不仅能对案件进行智能筛查,还能查阅前后序审和关联案件,评查人员可直接在系统上“左看右评”,极大提升案件评查的广度、深度和便利度。
“公正与效率是法院工作的永恒主题。数字法院建设目的就是要深挖‘数字潜能’,为法官办案和审判监督提供更多辅助和支持,持续提升司法审判质效,实现‘换道超车’。”上海高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庞闻淙说。
来源丨法治日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办公室、申诉审查及审判监督庭、审判管理办公室、信息管理处
记者:余东明、张海燕、芮锡培
编辑:孙小敏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