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老字号“熊太婆”已经开到了北京,不仅卖水饺也卖热干面等武汉特色美食。有顾客甚至给店里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地表最强热干面”。
11月3日上午11时许,长江日报驻京记者在位于中国传媒大学西侧的“熊太婆非遗水饺”店内看到,已坐满了顾客。
熊慧把“熊太婆”开到了北京。记者柯立 摄
以水饺为特色的“熊太婆”始于1935年,目前在武汉有4家店,分别位于粮道街、武汉天地、万松园、江汉路。去年,“熊太婆”成为武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京“熊太婆”店的店主熊慧是“熊太婆”水饺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她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老公是华中科技大学校友,两口子到北京创业20多年。
武汉热干面名扬中外,“过早”是武汉的城市特色之一,熊慧想把“熊太婆”开到北京。
熊慧的想法得到了全家人鼎力支持,堂妹熊丽娟为此去了北京十几趟。选址花了好几个月,最后选在了中国传媒大学旁。9月2日,“熊太婆”北京首店开张,面积120平方米。
“熊太婆”北京店收到的锦旗。
北京首店为何叫“熊太婆非遗水饺”?熊慧说,想体现家族荣誉感,把“熊太婆”的味道传承下去。记者看到,店门口的照片墙中有1983年《长江日报》泛黄的老照片,上面刊登有《卖水饺的辩证法》的报道。熊慧说:“这篇文章写的就是我奶奶。”
开业第一天,熊慧和熊丽娟凌晨4点就到店里忙碌,等到早上8点多,仍然没啥顾客。“怎么没生意?当时我妹都蒙了,问我怎么没人来过早?”
好在11点之后,顾客越来越多。熊慧说:“早餐目前顾客不多,中午晚上生意还不错。”开张两个多月来,熊慧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南北口味差异。
热干面、牛肉粉、炸面窝等小吃被当成正餐;热干面有的客人拌不匀,成了“鸳鸯”面;黄豆和大米磨浆的面窝常被称为面饼,有人要蘸糖……
水饺仍是“熊太婆”北京店的特色。记者两次到访,总看到有人问,“这不就是馄饨吗?什么叫原汤?不就是开水兑调料吗?”
店员反复解释:“武汉人把馄饨叫水饺,我们用原汤做水饺汤,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把骨头汤熬上,耗时费力有营养。”
武汉蛋酒现冲现喝很鲜美,有顾客问:“为什么不提前熬一大锅?喝时盛一碗多省事!”有些顾客不知道喝时要多搅一搅,质疑说:“都快喝完了,碗底的糖还没化?”
两周前,“熊太婆”北京店开通外卖服务。有人会点一份排骨藕汤加一份蛋酒再配一个清酒,一顿饭全是咸汤加甜汤。这让店员感觉很“上头”。
“熊太婆”北京店的武汉美食受到欢迎。记者柯立 摄
为了让武汉“过早”原汁原味,熊慧姐妹复制了武汉“熊太婆”的配方和味道。热干面、芝麻酱、萝卜丁、炸面窝的大米……都从武汉运过去。
做热干面的师傅也来自武汉,每天凌晨2点,师傅做面、掸面,完完全全是武汉手艺。
店里珍藏一面锦旗,上书“地表最强热干面”。熊慧介绍,这是一名顾客9月27日送的,没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落款“湖北小白杨”。
熊慧回忆,“湖北小白杨”说,他曾在武汉读过书,对武汉这一口味道很是留恋,来店吃了几次感觉不错,专门订了一面锦旗来表示感谢。
有位湖北籍的爷爷,90岁生日那天,他在孙辈搀扶下来到店里,四代同堂一起吃热干面、炸面窝、喝排骨藕汤……老人非常激动,这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熊慧(左)指点“熊太婆”北京店的员工炸面窝。记者柯立 摄
记者看到一些食客写下的留言条:“这里有小时候的味道”“吃到正宗的武汉味道,听到久违的乡音,很幸福”……
熊慧又新租了一处360平方米的门面,在中关村核心区,已经在装修了,计划春节后开张,准备增加牛杂锅仔等武汉特色美食。
新店将作为“熊太婆”的北京总店,届时与北京首店一东一西互相呼应。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编辑:陈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