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清朝的制台、抚台、藩台、臬台、道台这些官职,其渊源可追溯至明代。了解它们的职责和权力大小,需从明代的制度变革说起。
明初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掌管一省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承宣布政使司长官布政使,俗称 “藩台”,为从二品;提刑按察使司长官按察使,俗称 “臬台”,是正三品;都指挥使司长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这三司长官虽有级别差异,但无统属关系,各自对皇帝负责,相互牵制,目的是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威胁朝廷。
但这种分权管理也带来问题,遇到跨部门事务三司长官常相互推诿,于是巡抚和总督应运而生。巡抚俗称 “抚台”,总督俗称 “制台”,最初它们并非地方官,而是中央临时差遣的 “特派员”事毕即撤。按察使最初也是朝廷特派员,职责是巡察和考核吏治,后来成为地方官,专管一省司法刑狱。
明朝中期巡抚逐渐成为常设官职,成化年间有了独立官署,嘉靖年间加 “提督军务” 衔,成为一省最高领导,管理三司常驻地方。总督的设置则是因为朝廷既要地方相互牵制,又因战争常横跨数省,巡抚之间相互推诿难以成事,所以在巡抚之上设总督统筹管理。总督管理区域更大,通常跨一省以上,级别也更高,一般从一品到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明朝还设有经略和督师,但因不常设在此不赘述。
清朝入关后保留了总督、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撤销都指挥使。布政使仍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巡抚固定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总督固定为正二品(兼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此时总督和巡抚正式成为地方政府长官,总督负责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事务,侧重军事;巡抚负责一省行政、经济及部分军事事务,偏向民事,二者无隶属关系,都对皇帝负责,实际运作中巡抚某些事务需与总督协商并可能同时上报。
除了地方主政的总督,清朝还有专职总督,如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均为正二品(兼衔为从一品),与其他八大地方总督地位平等。漕运总督下设巡漕御使等职务,河道总督所属机构分道、厅、汛三级,属官众多。这里的 “道” 即道员又称道台,其前身是明朝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副手。
明朝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按察使下设按察副使和佥事,这些官职最初也是特派员,职责是替上司巡查府县工作,负责收税和监督。清朝乾隆时期,因布政使和按察使工作繁重,将全国各省分为若干道,派其副手到各道坐镇,使这些原本的助手成为布政使、按察使与知府之间独立的一级。道台一般为正四品,但有二品和三品的驻外道员。
道台按职能分为 “分守道” 和 “分巡道”,分守道由藩台衙门派出,有监督地方行政和署理河务等职能;分巡道由臬司衙门派出,负责特殊事务,如粮道、盐道等油水多的行业。知府的文书需先呈给道台,再由道台转送两司,最后呈报督抚。清朝中后期,道台还有向皇帝密奏的权利,是皇帝监视地方官员的眼线,知府无此权利,所以知府对道台毕恭毕敬。
道台官职的油水不少,据晚清官员张集馨记载,他在陕西任粮道时,为保工作每年给西安将军和陕西巡抚送礼八千两白银,给上司 “门包” 礼金更多。粮道可从粮食运输损耗及招待费用中克扣。晚清上海道、宁波道和天津道等更为肥差。上海道台在鸦片战争前兼理海关,战后增设诸多机构,还能节制地方武职,维持治安,手握海关收入,麾下有洋枪队。如瑞澂担任上海道时,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巨额私利。上海道台任期不超过三年且不得连任,任期结束后多升为按察使或布政使。
清朝这些官职的设置和演变,反映了其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发展。从最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三司相互牵制,到巡抚、总督的逐渐常设和权力变化,再到道台这一独特官职的产生和堕落,都体现了清朝政治在不同阶段的需求和问题。道台们的腐败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王朝的兴衰。这些官职的历史,是研究清朝政治制度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