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市场迎来了一则重磅人事变动消息。据《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中信证券总经理人选已经敲定,中信建投执行董事、执委会委员邹迎光将接掌这一要职。自今年5月原总经理杨明辉到龄退休后,这一职位已空缺近半年,期间由董事长张佑君代行总经理职责。
从外科医生到金融掌门
邹迎光的履历颇具传奇色彩。1970年12月出生的他,最初并非金融科班出身,而是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之后,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个人发展道路,其先后取得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硕士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完成了向金融行业转向所需的知识储备。
图片人物系邹迎光
邹迎光曾在宣武医院从事外科医生工作,而其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进入华夏证券海淀南路营业部之后。从机构客户部经理做起,邹迎光逐步深耕债券业务,最终晋升至债券业务部高级业务董事。这段经历为其后续在固定收益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5年,随着中信证券与中国建银投资共同筹建中信建投证券,邹迎光迎来了事业发展的快速上升期。在中信建投期间,他相继担任债券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部行政负责人,并最终成为执行委员会委员,展现出在固定收益业务领域的专业实力。
2017年,邹迎光转投中信证券,出任固定收益部行政负责人、经营管理委员会执行委员。直到2023年10月,他又重返中信建投,担任执行董事、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于2024年8月升任财务负责人。
而此次,邹迎光再次回到中信证券,出任总经理。
邹迎光的薪酬备受关注。2020年,他在中信证券任职期间的薪酬高达985.87万元;2022年,其收入更是增至995.16万元,其中包括当年发放的495.16万元薪酬,以及归属于2021年及更早年度但递延至2022年发放的税前薪酬500万元。到2023年,邹迎光的薪酬有所下降,总额为895.05万元。当年薪酬为476.64万元,此外还有归属于2022年及更早年度但递延至2023年发放的税前薪酬390万元,以及在中信建投任期内获得的28.41万元。
图片系邹迎光历年收入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机构之家整理
事实上,中信证券一直以来都以高薪著称。据公众号《围墙之上》统计,2018年时,时任执委、CFO、首席风险官葛小波的年薪高达1566.87万元,创下了国资券商的薪酬记录。公司多位高管曾连续多年获得千万级年薪,其中现任执委、华夏基金董事薛继锐更是在2018年至2021年连续四年保持千万年薪水平。相对而言,中信建投的高管薪酬要低上不少,2023年高管中薪酬最高的黄凌为371.57万元,另有200.06万元当年发放的往年递延薪酬,合计571.63万元。
业绩承压、短债占比较高
"券业一哥"近年来正经历着的业绩下滑的考验,Wind数据显示,中信证券营收规模自2021年触及765.24亿元的高点后持续下行。2022年降至651.09亿元,降幅达14.92%;2023年收入进一步萎缩至600.68亿元,同比再降7.74%。2024年上半年仅实现营收301.83亿元,同比下滑4.18%。
净利润方面同样承压。Wind数据显示,公司净利润从2021年的240.05亿元巅峰逐年滑落,2022年降至221.69亿元,跌幅7.6%;2023年继续下探至205.39亿元。平均资本回报率的持续下滑更直观地反映出经营效率的减弱:中诚信国际数据显示,中信证券平均资本回报率从2021年的12.01%跌至2022年的9.39%,2023年更是降至7.71%;平均资产回报率由2021年的2.56%下降至2023年的1.88%。
图片系中信证券主要盈利指标
资料来源:中诚信国际评级报告
在各项业务收入中,投行业务的下滑尤为明显。2023年,公司投行业务收入仅为62.46亿元,较2022年的85.11亿元大幅下滑26.6%,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从2022年的13.07%降至10.40%。这种收入规模和占比的"双降"趋势在2024年上半年进一步加剧,上半年仅实现投行业务净收入17.23亿元,同比暴跌54.63%。
从投行各细分业务来看,股权融资业务遭受重创。2023年公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140单,主承销规模2,779.13亿元,市场份额虽仍达24.50%位居市场第一,但规模较2022年的3,763.17亿元下降了26.1%。其中,IPO主承销34单,融资规模500.33亿元,市场份额由2022年的25.53%下滑至14.03%;再融资业务106单,主承销规模2,278.80亿元,市场份额29.29%,较2022年的20.60%有所增长。
这种颓势在2024年上半年表现得更为明显。公司仅完成28单A股主承销项目,主承销规模骤降至318.96亿元,较2023年上半年的1,588.42亿元暴跌80%。其中IPO项目仅有4单,主承销规模50.66亿元,再融资项目24单,主承销规模268.30亿元,同比均大幅下滑。
图片系中信证券股权融资业务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半年报
此外,虽然债券承销业务2023年完成4,200只,承销规模19,099.92亿元,同比增长21.01%,但债券业务较低的承销费率难以弥补股权融资收入的下滑缺口。
经纪业务的困境更深层次地反映出公司传统业务面临的挑战。经纪业务收入连续三年下滑,从2021年的182.89亿元跌至2023年的152.01亿元。客户数量虽然保持增长,2023年末达到1,420万户的规模,但收入贡献却未能同步提升,凸显出在佣金费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依靠规模扩张提升收入的模式已难以获得营收的持续增长。
资管业务的困境尤其值得关注。不仅收入从2021年的135.14亿元持续下滑至2023年的108.46亿元,管理规模的萎缩更为明显。从2021年末的16,257.35亿元跌至2023年末的13,884.61亿元,其中集合资管计划规模更是腰斩式下跌,从6,604.85亿元降至2,977.04亿元。这种规模的大幅缩水,反映出在"去通道、重主动"的转型要求下,公司资管业务转型升级的所面临的挑战。2024年上半年,公司管理规模资产管理规模回升至14,563亿元,但仍未回到前期高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盈利结构的变化。证券投资业务对业绩的支撑作用不断加大,占比从2021年的24.03%升至2023年的32.29%。这种依赖投资收益的盈利模式在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属于“靠天吃饭”的业务。
中信证券当前面临的业绩压力,折射出其在战略转型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在新任总经理邹迎光即将上任的节点,如何扭转这种下滑趋势,将是一个重大考验。
债务规模方面,公司在2023年呈现快速扩张态势。根据中诚信国际出具的评级报告,截至2023年末,总债务规模达6,327.23亿元,较上年末的4,843.56亿元大幅增长30.63%。债务规模的显著扩大不仅增加了财务成本压力,也对公司的资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债务期限结构的失衡尤其值得关注。尽管公司试图在市场利率下行背景下优化债务结构,将长期债务占比从2022年末的15.51%提升至2023年末的17.23%,但这一改善幅度仍显不足。截至2024年6月末,长期债务占比不升反降,下滑至16.21%,显示出债务结构优化存在一定挑战。短期负债占比过高,在市场流动性趋紧时可能带来潜在的展期压力。
从债务偿付能力看,中信证券的财务压力有所上升。2023年,公司EBITDA下降至440.58亿元,较2022年的442.59亿元有所下滑。更值得警惕的是,EBITDA利息覆盖倍数的持续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3.40倍降至2022年的3.26倍,2023年进一步下滑至2.77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转为净流出,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短期偿债能力,也可能导致公司在业务拓展和投资机会把握上更加谨慎。虽然2024年上半年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但其波动性增大的特点仍需警惕。
频收罚单,合规失守
2024年以来,中信证券的合规问题频频引发监管关注。机构之家根据新浪财经数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就收到10余份监管罚单。这一情况凸显出公司在合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是4月30日收到的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在中核钛白定增项目中,中信证券及其子公司中信中证资本涉嫌协助相关主体违规交易,中信证券被处以23,250,000元罚款,并被没收违法所得1,910,680.83元。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更影响了公司在投行业务领域的声誉。
保荐业务的质量问题也屡遭监管问责。以安达科技北交所上市项目为例,该公司在上市当年即出现巨额亏损,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3,392.83万元,导致中信证券及相关保荐代表人于8月先后收到北交所和贵州证监局的警示函。
此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据陕西证监局、浙江证监局的多份警示函显示,公司部分营业部存在向客户提供开户知识测评答案、向投资者主动推介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私募基金产品的行为,反映出基层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合规漏洞。
在持续督导工作中,公司同样暴露出尽职调查不充分的问题。2024年5月,广东证监局就指出中信证券在广东泉为科技的持续督导中,存在对贸易业务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联关系核查不充分、业务真实性核查不到位等多项问题。
这一系列违规事件反映出,在追求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的内控合规建设可能未能完全跟上业务扩张的步伐。
特别是在当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这些违规事件可能会影响公司在新业务资格申请、监管评级等方面的表现,进而制约公司的长期发展。如何从根本上提升合规管理水平,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是新任总经理邹迎光面临的挑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