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我国国歌中的有一句歌词出了问题,引发许多争议,许多人都要求删除,就连为国歌作词的人都想改,唯独周总理表示保留,毛主席更是回复:
不能删!留着大有好处!
主席和周总理为什么极力保留这句歌词?国歌中究竟哪句歌词有问题?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国歌歌词之谜。
一 建国选歌
1949年,北平已经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就在开国大典即将举办之际,毛主席突然发现了一大漏洞,那就是我国还没有一首国歌。
国旗、国徽已经选好了,唯独国歌还没有定下来。
选国歌可不是一件小事,在开国大典上会播放国歌,这将成为新中国世代传唱的歌曲,不容马虎。
毛主席找到众人商议,其中有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人,他们是国家文字创作委员会的成员们,众人一致决定,在报纸上刊登选国歌的消息,接纳全国各地的建议。
在短时间内,恐怕还创作不出一首脍炙人口的国歌,只有集思广益,才能选出一首好歌。
紧接着,《人民日报》就开始发文征集国歌,消息传遍了全中国,甚至连海外华侨都知道了此事,他们纷纷动手创作,有人推荐歌曲,有人开始作词谱曲。
短短几周时间,政协就收到了上百封信件,信件里有的是谱子,有的是歌词,按照这些信件内容,我国音乐家现场演奏,歌词也经过好几次的筛选。
然而当这些作品重现出来的时候,却始终不尽如人意。
有的谱子过于舒缓,并不能表达出建国的气势,有的谱子又过于激进,唱起来不够流畅。
至于歌词也是有好有坏,有的歌词太长,有的歌词又太冗杂,还有的歌词牛头不对马嘴,再加上歌词和谱子都是大众所创,二者结合起来往往不够好听。
就这样选来选去,也选不出个结果来。
眼看开国大典越来越近,文字创作委员会的成员们的眉头也越皱越紧,开国大典近在眼前,即兴创作是不可能的,难度太大,挑选歌曲又良莠不齐,水平不一。
这时候又有人建议:
要不先选一首现成的歌曲,让它作为一首代国歌。
提出这个建议的就是徐悲鸿,一开始听到这一建议时,许多人都表示反对,大部分人认为,新中国已经建立,国旗、国歌都必须进行创新,选一首旧歌是不合适的。
还有人认为,徐悲鸿只是一个画家,根本不懂音乐,也不懂作词,他根本就选不出什么好歌。
大伙七嘴八舌,愣是又拖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政协又收到了不同的谱子和歌词,依旧算不上好,时间越来越紧迫,毛主席为了国歌一事,三天两头就跑过来查看进度。
在这个节骨眼上,徐悲鸿再次表示,可以选一首歌曲作为代国歌,并且他心中已经有了选择。
起初人们并没有重视徐悲鸿的话,但他们都没想过,徐悲鸿推荐的这首歌曲,后来真的成为了我国国歌,并被人们传唱至今。
这首歌曲是什么呢?那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军》早就被创作出来,谱子和歌词都是现成的,并且好评如潮,用来当作代国歌是再合适不过的。
只不过在敲定国歌的时候,又引发了一轮争议,有人说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不对劲,必须删除或者是修改,就连歌曲的作词者田汉也认为应该修改。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到底有什么问题?国歌歌词最后到底改没改?
二 歌词出错
1949年,临近开国大典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国歌却还没有被定下来,毛主席忍不住,再次跑到政协查看进度,在会议上,一个叫徐悲鸿的画家建议:
可以选《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建议一出,许多人都表示反对,毛主席却高度认可、
旋律方面,《义勇军进行曲》十分振奋人心,旋律不复杂,却又高低起伏,唱起来让人很有精神气。
歌词方面,既简单又具有力量感,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勃发奋进的力量。
不管怎么看,这首歌都很适合作为代国歌。
然而,一些专家却认为,徐悲鸿是搞画画的,他不懂音乐,更何况这首歌是徐悲鸿的好友田汉创作的,这未免有一种任人唯亲的嫌疑。
为什么这么说呢?
事实上,《义勇军进行曲》的确是田汉创作的,田汉也的确是徐悲鸿的好友,歌曲创作于1935年,正是日军侵华期间。
上海被卷入日军铁蹄下,那时候上海有一家电影公司,他们编写了一份剧本,名为《风云儿女》,剧本讲述的就是中华儿女在危急时刻站出来拼搏的故事。
剧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海电影公司打算给剧本创作一首主题歌,在应聘作词家的时候,他们找到了田汉。
田汉是资深的爱国音乐家,1935年,许多音乐家还在创作靡靡之音,他们写出来的谱子软弱无力,田汉对这样的作品深恶痛绝,刚好趁着《风云儿女》主题曲的机会,他打算写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
于是就有了《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的歌词,田汉在里面写道: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起来!起来!
最开始一句起来,最末尾一句前进,完全是当时中国老百姓们的写照,十分符合当时的情况。
上海电影院拿到歌词后,顿时感到十分满意,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一个作曲家,田汉推荐了自己的好友,也就是聂耳。
聂耳和田汉关系很好,当年聂耳入党就是田汉介绍的,两人不仅是好友,更像是战友。
只可惜,当聂耳收到歌词的时候,国内已经传出了四处要逮捕他的消息,组织立马安排聂耳出国避难。
聂耳一边急着创作,一边又要躲避搜捕,终于在1935年出国前夕,他创作好了曲子,并连同歌词交给了电影院。
随着聂耳启程出发,《义勇军进行曲》也正式发行,在日军铁蹄下,中华儿女们听着义勇军进行曲,他们在压迫下杀出重围,杀跑了日军,杀出了最终的黎明。
这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的由来,从创作背景上来看,它也很符合我国老百姓斗争的历程,不管怎么看,都很适合作为国歌。
周总理也表示,有一次他在街上听到年轻人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哼歌,嘴里唱着的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可见这首歌已经深入人心,选它作为代国歌,这是最合适不过的。
在周总理和主席的盛赞下,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被敲定下来,只需要经过最后一遍审核,就能作为我国国歌。
然而,就在一众专家研究歌曲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出了问题,也就是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些人认为应该删除这句话,歌曲的作词者田汉也认为,必须要修改一下。
这句歌词到底有何不妥?为什么这么多专家抵制反感?
三 开国大典
1949年,徐悲鸿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此举迎来了毛主席的认可,但就在审核的时候,有人却发现了不妥之处。
在《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创作于1935年,刚好是日军侵华期间,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人们甚至以为这是一场灭国之战,还有历史专家写好了史书,希望供后人观看。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完全就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这句歌词符合当时的国情,可放在1949年,就不是那么合适了。
有人认为,新中国既然已经建立,那就象征着和平与发展,中华民族只能向前走,根本不可能到最危险的时候,从这点来说,这句歌词必须被删改。
还有另一个原因,歌词是旧时代的产物,新中国要革除旧社会的东西,这句歌词必须被更改。
歌词的作者田汉看了一遍后,也认为这句歌词不太合适,他也建议稍加修改,并表示由自己来修改。
毛主席接到这一消息后,立马赶来查看,他左看右看,还是不赞成改掉歌词,紧接着周总理又赶来看了一遍,他也赞成原歌词。
周总理认为:
虽然新中国比较和平,中华民族也已经摆脱了列强压迫,可我们依旧需要居安思危,牢记过去的历史,这句歌词刚好能启发我们铭记历史。
毛主席也这样认为,国歌歌词并不能一味歌唱美好,更重要的是,要让人听完有底气,让人听完有向上冲锋的劲头。
再说,并不是所有旧东西都是糟粕,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听完主席和周总理的提醒,众人也觉得有道理,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即将召开,国歌也在大会上经过了最后一轮讨论,确认各方面没有误差后,会议结束时,毛主席带头唱起了国歌。
其他国家的国歌尚且还需要熟悉,可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在1935年就深入人心,因此在唱起来的时候,几乎不费任何力气,歌词也不需要专门去记,曲子也十分熟悉。
在场所有人都齐声唱完了这首国歌,一个月后,开国大典如期召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声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紧接着,国歌奏响,在振奋人心的歌声中,北京数万同胞注目,场面十分壮观。
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作曲家聂耳听不到这首国歌了。
1935年,聂耳在出国前夕创作了国歌的曲子,之后就来到日本避难,那时候的他不过才23岁,还没有在日本待上一年,便意外在海滨溺水而亡。
那时候的他还在等着祖国的号召,还在等着回国效力,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优秀的作曲家,竟然陨落在了异国他乡,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所创作的曲子被选为了国歌,直到今天,国歌的旋律也依旧是每个中国人必唱的歌曲。
开国大典结束后,义勇军进行曲还被进入了宪法之中,每逢重要场合,我国总是会奏响这一曲国歌。
1997年香港回归,国旗交接之际,国歌响彻全场,那一刻,所有同胞都热泪盈眶。
1999年澳门回归,国歌再次被奏响,在激昂的国歌声中,我国国旗升上了澳门上空。
08年奥运会,国歌再次登场,在我国选手夺冠时,国歌陪伴着运动员们的荣耀。
在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上,国歌伴随着国旗飘扬,这一面国旗,又成了全国各大高校的国旗,每周的升旗仪式,都能听到朗朗上口的国歌。
不仅在中国,在国外只要一奏响国歌,便立马能让海外同胞们为之瞩目。
国歌陪伴了我国70多年,从最初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繁荣发达,国歌就是最好的见证者,在过去,老一辈的人们哼唱国歌,在将来,年轻的祖国花朵们,也依旧将传唱着这首国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