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新协同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以创新协同平台为基础,创新主体间开展国内与国际创新合作的活跃情况。具体指标包含:创新协同平台、创新协同互动和创新国际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是由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施琴芬博士牵头,协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秋菊团队、南京审计大学于娱团队、清华大学陈劲团队、南京邮电大学朱卫未团队、江苏科技大学吴洁团队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杰棠、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张庆源、上海科学院李万等近百人继2020年第一次发布后的第五次呈现。

报告中,“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年度排名20强、创新主体前20强城市已对外发布,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发布后,还将陆续发布创新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规模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投入前20强城市、创新主体产出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平台前20强城市、创新协同互动前20强城市、创新国际合作前20强城市、创新投资环境前20强城市、创新生活环境前20强城市,及长三角、江苏省、G60科创走廊3份分析报告。

根据课题组测算,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的区域、梯度、位差与维度分析结果如下:

01

区域分析: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区域聚集效应

一、区域分析: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区域聚集效应

从创新协同指数上看,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重庆市四个直辖市均进入了前20强,部分省份呈现出一定的区域聚集性。广东省入围的城市最多,占四席,占比20%,其中含副省级城市两个:广州市和深圳市;江苏省和山东省并列第二,各占三席,共占比30%,其中含副省级城市三个:南京市、济南市和青岛市;此外,辽宁省、陕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浙江省各有一个城市入选。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中有5个分布在长三角地区、5个分布在中西部地区、6个分布在环渤海地区、4个分布在珠三角地区。

02

梯度分析:上海、北京领先全国

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可分为六组。其中上海市和北京市两个城市分别属于第一组和第二组,这两个城市的得分大幅度领先全国其他城市。上海市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产业集群数量、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和境外专利申请数量排名中均位列第一。北京市在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数量、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协同创新中心数量和高校技术转移收入排名中均位列第一。

苏州市属于第三组,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处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其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和外商投资企业排名位列全国第一。武汉市、南京市、杭州市、广州市、天津市、成都市、重庆市和西安市属于第四组,第四组与第三组的差异相对于第三组与第二组的差异有所减小。深圳市、青岛市、无锡市、大连市和长沙市属于第五组,第五组内差距较小,其中深圳市由于境外专利申请数量下降较多,其分组由2023年的第三组降为第五组。东莞市、中山市、济南市和威海市属于第六组,第六组城市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数量和协同创新中心数量等指数方面没有显著优势,中山市、济南市和威海市在科教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为科技创新和教育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中山市和威海市高校与企业合办研究机构数量排名中并列第一,值得关注。

03

位差分析:城市创新协同与城市经济规模呈现一定关联

城市创新协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关联特征。创新协同前20强城市排名与GDP排名、人均GDP排名的位差比较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市创新协同排名与GDP排名基本保持一致,与人均GDP排名存在一定差异。城市创新协同排名与城市GDP排名位差在五以内的城市有十四个,占比70%。城市创新协同排名与城市人均GDP排名位差大于五的城市有十七个,占比85%。创新协同排名与GDP排名位差较小。苏州市、杭州市、天津市和济南市的创新协同排名高于其GDP排名,排名差异在三个位差以内;广州市、成都市和长沙市三个城市低于其GDP排名,排名差异在三个位差以内;上海市、北京市、青岛市和无锡市创新协同排名与其GDP排名一致。上述城市的创新协同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高的均衡性。创新协同排名与人均GDP排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武汉市、天津市、成都市、重庆市、西安市、大连市、东莞市和中山市这八个城市的排名差异尤为显著,仅北京市、苏州市和南京市三个城市的排名差异在三个位差之内。大多数城市的人均GDP排名低于其创新协同排名,仅有深圳市和无锡市人均GDP排名高于其创新协同排名。

04

维度分析:北京、上海和深圳各有所长

在创新协同平台和互动维度中,上海市和北京市的得分远超于前20强的其他城市。北京市和上海市创新协同平台得分较高与其丰富的科教资源和良好的政策保障密不可分。上海市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数量排名位列第一,北京市在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数量、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和协同创新中心数量排名中均位列第一。另外,苏州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创新协同平台的排名也较为突出。据统计,2023年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收入超10亿的高校仅13所,北京市独占4所,北京市的高校技术转移收入排名位列第一。而上海市得益于《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贯彻实施,正在打造4个亿万级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数量排名位列第一。此外,武汉市、成都市、重庆市、中山市和威海市创新协同互动的排名也较为靠前,武汉市向来重视创新协同互动的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如2023年的《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科技创新组三年行动方案》,将进一步促进武汉市创新协同互动,中山市和威海市都颁布了相关的高校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支持。

在创新国际合作维度中,上海市得分远超于前20强的其他城市。上海市作为国际化城市,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优质的人才和政策支持,同时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其在创新国际合作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和境外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均位列全国第一。深圳市创新国际合作虽表现不俗,但与2023年相比,其得分下降较多,这主要是因为中美近期的激烈竞争有关,造成华为等通信公司注册境外专利意愿下降;同时,深圳近年对境外专利申请补贴的强度下降,特别是深圳市颁布《自2022年度起统一执行修订后的知识产权领域专项资金操作规程》以后,进一步降低了深圳市对境外专利、商标的补贴。此外,得益于长三角的区域优势,苏州市创新国际合作的排名也比较靠前。北京市的创新国际合作排名与苏州市相差不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来源: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