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显著。11月5日,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正式发布《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2024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对全球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报告显示,2023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达3.7万人,为历史第二高,仅次于2022年,高温正通过影响其他疾病威胁健康;白天夜晚均处于高温的复合热浪导致的死亡现象也值得关注,据估算,本世纪末复合热浪死亡人数预计比世纪初增加至少4倍。报告还发现,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是空调保有量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较低的省份如新疆等,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平问题亟待引起全国重视。
2016年起,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每年发布《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回顾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措施产生的健康影响或健康效益,并呼吁世界各国提升气候行动的雄心和力度,保护人群健康。2020年起,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报告》正式对外发布并开始年度更新。
这是8月13日在希腊瓦尔纳瓦斯村拍摄的山火过后的景象。近日,希腊雅典郊区发生山火,导致数千居民撤离。由于高温、气候变化引起的热浪,希腊每年夏天都会发生多起野火。 新华社/路透
2023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达3.7万人,为历史第二高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并非遥远的未来,而是当前的紧迫问题。分析显示,2010年以来中国2000多个国家级气象监测站的数据,发现极端天气事件的频次逐年上升。例如,2020年东北地区半个月内遭受三次台风冲击,2021年湖南特大暴雨创下大陆小时级降雨量纪录,河南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超过过去15年总和,十余条生命消失在被灌水的地铁内。2022年,全国范围的高温事件导致热射病成为热议话题。2023年,台风“杜苏芮”引发京津冀罕见暴雨洪涝,西南地区云南遭遇最强冬春连旱,引发森林火灾。
气候变化使得罕见事件变得更加常见,罕见事件突破新纪录。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极端高温、降雨和低温事件的频次比1971-2000年平均值高出1.3至4倍。全球夏季平均温升0.6°C,导致中国极端天气发生频次倍数增长。因此不能小看任何一个0.1°C的上升,每一个0.1°C的温升都会带来显著的气候环境变化。
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蔡闻佳解读报告称,2024年报告追踪的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和经济影响的9个指标中,有3个创历史新高。热浪相关死亡的经济成本比2017年增加49%,热相关劳动生产力损失的经济成本上升165%,干旱造成的人口暴露量上升900%。2023年户外运动时间损失全国人均达到16天,是历史平均水平的三倍多。热浪相关死亡人数虽不如2022年严重,但也达到历史第二高的3.7万人。
她介绍,中国每年约1000万人去世,当中因热射病死亡人数一般不超过100人,但高温会导致人体处于热应激状态,大量出汗、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血管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消化系统也会减弱,诱发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因此每年死于脑卒中、冠心病慢阻肺的人群中,有一部分是受到气象条件变化引起的疾病,根据测算这一人群数量约在3.7万左右。
8月12日,人们在西班牙圣塞瓦斯蒂安参加水上活动。西班牙迎来今夏第四波热浪,部分地区气温超过40摄氏度。 新华社/法新
本世纪末复合热浪死亡人数预计比2010年增加至少4倍
报告特别关注复合灾害的健康影响,如高温、臭氧和干燥的复合事件。2022年中国干热事件频次比1986年均值增长超过30倍,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且高温和高浓度臭氧同时出现, 2023年全国人均高温臭氧风暴天数为6.7天,是1986年均值的两倍多。
全国人均高温臭氧风暴天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全国范围内每个人平均经历的高温和臭氧污染同时出现的天数。这个指标反映了在高温条件下臭氧污染的严重程度,将影响人体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增加过早死亡风险。
蔡闻佳介绍,国内学者团队还量化复合热事件的健康影响,发现白天热晚上也热的天气带来的死亡风险,是单纯白天热或单纯晚上热的两倍。其主要增加的是缺血性中风和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发病和死亡风险。据估算,本世纪末复合热浪的死亡人数预计比2010年增加4至6倍。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过去两年多发表的多篇专刊文章显示,预测到2060年热浪相关年平均死亡率会比1986-2005年的平均值上升180%~270%,热相关的劳动生产力损失也会上升28%~37%。如果实现全球两度温升左右的情景,到2060年,部分的南方地区的热相关领域会恶化4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蔡闻佳指出,2024年报告发现,2023年中国有21个省份的植被绿色健康指数没有延续往年向好的势头,开始走下坡路,进而导致城市降温效果下降,据推测,这一现象与2022年至2023年长时间、大范围高温有关,同时西南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和缺水现象,导致水电资源减少。
新疆等适应能力低省份受气候变化影响或将加剧
报告显示,近年来,气候健康影响空间分布格局与前几年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气候变暖,适应能力低的省份受到的影响可能进一步加剧。2020年热浪服务人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到2023年,热浪袭击的省份多为空调保有量低、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得分低的省份,比如2023年,新疆热浪相关死亡人数约为1100人,较常年增加约4.6倍,而每百户空调保有量只有22台,远低于全国平均数据130多台,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得分为68分,远低于全国平均分76分。
蔡闻佳表示,类似情况还有2020年直击东北的台风和近年来不断北移的登革热,这些从未到访过或者不太常见的气候灾害,会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应对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和健康威胁。
未来卫生健康领域的碳排放量可能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蔡闻佳介绍,2024年报告首次纳入卫健系统碳排放指标,倡导卫生健康部门关注碳排放问题。据估算,在2020年中国卫生与社会服务行业的探索阶段,该行业产生约2.4亿单位的药品来源,这些药品的生产以及建筑和设备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如果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持续增加,可能导致医疗服务需求进一步增长,相应的碳排放也将增加。
蔡闻佳还提出,尽管气候风险在增加,但公众关注度并没有同步提升,报告分别追踪了政府网站、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网页搜素数据等,发现政府网站对相关议题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但设社交媒体和网页搜素的数据显示,话题关注度在2022年出现一个高峰,之后有所下降。同时,在短时间内各地多场天气灾害集中爆发的情况下,可能会降低公众对灾情的关注和支持。她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提醒,在应对灾害时,事后救灾的效果可能远远远不如事前预防。
去年煤炭消费增长4%,减碳形势不容乐观
报告强调了气候行动在解决健康危机、提升健康公平性方面的双重作用。比如“清洁能源替代计划”,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已有超过2600万农户家庭参与清洁能源替代计划。到了2022年,北京市的清洁能源产能已超过总能源产能的75%,人均能源消耗中清洁能源占比达到75%,实现了煤炭市场的优化。
蔡闻佳称,这一转变显著减少了散煤的使用,从而改善了空气质量,对居民健康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居民在室内的时间较长,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对他们的健康尤为重要。因此,气候行动不仅能降低健康风险,还能促进区域、城乡及性别间健康公平性的提升。
报告还详细阐述了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如何改善大气质量,降低PM2.5相关的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率。研究表明,碳减排是21世纪改善人群健康的最大机遇。蔡闻佳表示,这一观点得到众多专家学者支持,他们认为通过减少碳排放,可以显著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报告强调,气候行动是解决健康危机和增进健康公平的关键。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政策体系逐步成形。
2024年,中国在减排上取得进展,2023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0亿千瓦大关。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政策体系逐步成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健康风险预警服务变得更加多样。
然而,报告也指出,煤炭消费量在2023年出现4%的增长,碳减排形势不容乐观。报告呼吁,气候行动和健康危机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比如,各地区和试点单位之间应开展先进应对经验的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关于健康气象服务早期预警方面的交流和学习。
全球气候投资总额中只有10%用于健康领域
全球气候投资总额中只有10%投资于健康领域,撬动私人资本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是未来持续增长的核心。
蔡闻佳表示,单凭政府的公共力量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是不足的。未来持续增长的核心在于激发私人资本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管理。在国家气候变化行动健康方案中,已经观察到众多产业机会和发展方向的涌现。
例如,为公众提供定制化的个性化气象健康风险服务;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对健康防护产品和劳保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需求增加;针对气候敏感传染病的疫苗研发;远程医疗诊断平台的开发;医院的碳排放核算和碳管理;以及医院建设所需的软硬件技术等。报告旨在通过追踪影响和应对措施,为大家提供最新的科学依据,从而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能力。
采写:南都记者郭若梅 发自北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