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耳机聆听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吹奏的《梁祝》、围观117.5公斤重的商代妇好墓随葬品“司母辛”铜方鼎……11月6日上午,参加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300余名中外古典学专家学者走进中国考古博物馆,参观本次大会配套活动之一的“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展览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重点从三个方面讲述中华文明渊源故事。其中在文物内容方面,补充河北泥河湾、湖北学堂梁子、北京东胡林、四川三星堆等14处代表性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620余件(组), 累计上展文物1460余件(组),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历程。

展厅门口,迎面展出的是一件大口陶尊,观众点击3D智慧屏,就会看到这件陶尊腹上部刻划着一组符号,从上至下为“日、月、山”形。据了解,这件陶尊出土于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尊上的刻划符号意义重大,与殷商时期一些表意字的构成非常接近。

贾湖遗址展柜里陈列着贾湖遗址我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骨笛。“骨笛是由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的,长则24厘米,短则17厘米,有5到8个孔,是完全可以吹出音乐的。咱们现在听到的这段优雅的旋律就是我们的专家用骨笛吹奏出来的。”展厅讲解员边向中外学者介绍,边指着柜台上的声音体验装置,里面正在循环播放着《沂蒙山小调》。只见有观众上前戴上耳机,沉浸式聆听另外两首曲目《梁祝》与《小白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里,一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引起了观众的围观拍照,这件文物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微拱的弧形铜胎上铸出兽面纹,再以数百枚细小的绿松石片镶嵌其上,以浑圆的绿松石珠为睛,勾画出奇异的神兽形象。镶嵌绿松石铜牌饰,是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艺术品,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母题的先河。

另有一件象牙杯,杯身精美的花纹图案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件象牙杯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为商代晚期象牙雕刻品。杯身用象牙根段制成,根段中空,因料造型,巧具匠心。

值得一提的是,妇好墓另一件随葬品“司母辛”铜方鼎,庞大的体型让在场的外国学者惊呼“这是怎样制造出来的”?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意思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此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最后是编钟互动体验区,参观完展览的中外学者们,在此排队体验。他们用木槌轻轻敲击编钟“鼓”的位置,发出悦耳的声音,真切感受到中国古典乐器的魅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