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南邨

清代福格《听雨丛谈·济南诗》(中华书局,1984年)说:“黄河向距济南千里,自咸丰年,江南丰县河决,黄流北趋,由直隶开州、山东濮州横灌运河,经兖之张秋镇入大清河,直抵济南城北十二里,汇泺水东下入海。每年伏汛泛滥,旁流外河,大舡可踰济南城北之标山,泊于三孔桥下,实为人意初不能料。平时之车尘马足,一换而为橹声帆影矣。”

宋代文学家、官员晁补之(字无咎)守济南,瓜代(指任期已满换人接替)后,他写了《别历下二诗》:“来时芙蕖溢渚香,归途未变柳梢黄。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又写了“鸳鸯鸂鶒绕渔梁,摇漾山光与水光。不管使君征棹远,依然飞下旧池塘”一诗。

从“相送扁舟向汶阳”诗句中看出,宋代可由济南乘舟南下。那么,晁无咎所言“汶阳”在何处?他又是怎么乘扁舟,沿趵突溪水前往“汶阳”的呢?

晁补之(1053年-1110年)是北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进士,曾知齐州、任礼部郎中、国史编修官、知河中府等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北宋绍圣元年六月,晁补之知齐州(州驻地历城,今济南),次年二月离开济南时,写下《将别历下二首》,后收入《鸡肋集》。

“殷勤趵突溪中水,相送扁舟向汶阳”,诗中的“趵突”即济南趵突泉。清道光《济南府志》说:“趵突泉在历城县西一里。旧志云‘泺水之源也’,一名瀑流。”又记泺水:“旧志云‘源出趵突泉’。《水经》云:‘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通志》云:‘泺水在历城县北十二里,谓之泺口。’”这里说的是趵突泉溪水北流,在泺口汇入济水(大清河),东逝入海。

再说晁补之诗中的“汶阳”。“汶阳”因汶水而名,汶水又称大汶河,道长域广,古今以“汶阳”为地名者颇多。趵突泉溪流为泺水,泺水入济水,晁补之诗中的“汶阳”,只有沿着济水往西南方向寻找了。

晁补之还有一首词《李夷行易初赞》,也说到与汶水有关的地名:“元丰初,补之教授北门,而易初为掾汶上。”今济宁市北是汶上县,此县在北宋名“中都”,至金代贞元元年始更名汶上县,晁补之所言“汶上”如果不是后来的汶上县,它又是哪里?

与晁补之同时代的词人贺方回也曾与李夷行为友,元祐元年贺方回有诗《送李主簿夷行之官河阴四首》,其注云:“李字易初,翰林邯郸公孙。少年苦学,元丰壬戌任东平户曹掾……”李夷行“为椽汶上”“任东平户曹椽”。如此说来,晁补之诗中的“汶上”定是贺方回所说的“东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贺方回在元丰六年还有一诗《送李易初还汶阳》,从中可知,这个“汶阳”也就是“汶上”“东平”了。

《元丰九域志》记载:“郓州,东平郡,天平军节度。治须城县。”又记“汶阳乡北有曲亭”。《宋史·文苑传》“姚铉”记载:“咸平三年,河决郓州王陵埽,东南注巨野,又淮西城中,积水坏庐舍,炫知州事,徙州于汶阳乡之高原。”这里的“汶阳乡”,当是晁补之诗中所言的“汶阳”了。当时郓州(东平)辖须城、阳谷、中都、东阿、寿张、平阴六县,那么“汶阳乡”又在什么地方?

据清代蒋作锦《须昌城考》:“唐自郓城移州郡治须昌,升都督府,后为天平军节度使治。五代唐讳‘昌’,改须昌为须城。宋咸平三年,河决王陵埽,城圮于水,迁东南十五里汶阳乡之高原,即今东平州治。”

《元丰九域志》收录须城县书:“八乡。有梁山、济水、清河。”原来“汶阳乡”就是其八乡之一。1913年,东平州改为东平县。1982年,东平县驻地迁至后屯,原州、县城旧地遂为东平县州城镇。

晁补之离别济南,乘舟沿趵突泉溪水北行至泺口,再入济水,然后朝西南行奔汶阳方向而去。他前往的地方是当年的南京应天府,治所在现今的河南省商丘市,与山东省曹县、单县为邻。由此就不难理解晁补之的诗句了。

(本文作者为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