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文界应该是新能源汽车里的“王者”。
毕竟,背后有华为这样的大佬撑腰,要粉丝有粉丝、要技术有技术,怎么看都该是所向披靡才对。
但从今年的数据来看,这样的预期似乎有些落空了:
因为1-9月的数据显示,理想汽车卖出了34.59万辆,而AITO问界才28.99万辆的样子。
而这种差距还没缩小,还有扩大的趋势….
因为10月份的销量显示,问界才卖了33,900台,没超过理想不说,甚至还落后于领跑。
明明问界这么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对此,我特意咨询了一些内行人,他们的一番话道出了真相,听完觉得太现实了!
倒不是说增程技术有什么壁垒,技术很复杂。
而是在李想之前,增程技术根本没车企关注。
是李想靠着一己之力,撕开了这个口子,将增程技术带成了热门,成为了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
在对于这个技术的应用和理解上,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这不是过分吹捧,因为现实情况来看,它就是“增程技术”的中兴祖师。
毕竟,在此之前,大家都还在套用“插混”或者油车的经验做车…
增程技术的应用,也是参考历史车型,进行缝缝补补。
但理想汽车却不一样!
它敏锐地抓住了用户痛点,率先提出了“大电池”概念,让消费者真正体验到“纯电自由”的感觉。
同时,还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式的豪华配置,融入到SUV车型中,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要知道在此之前,家用 suv三缸发动机噪音比较大,车内储物空间太少、乘坐不舒服….
可以说,哪哪都是问题!
而理想的做法彻底改变了这种体验,普通车型哪还有招架之力,自然理想很快就发展了起来。
文界的崛起,其实也是参照的这个逻辑,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摸着理想过河”!
但“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想要模仿超越理想,肯定会非常难。
说白了,中国人买车的需求其实很简单:要么实用、要么拉风、要么有面子。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想汽车的定位是很明确的。
明确到什么程度呢?很早他们的品牌就叫车和家,初心就是瞄准家用市场。
发展到如今,更是清晰的定义自己为: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依靠着这个理念,理想可以说深入人心了,甚至已经成为家用新能源SUV的代名词。
但问界就不同了,几乎没有什么深入人心的定位或者印象。
虽然依托华为,智能化体验是问界的一大卖点。
但实话说,纯粹为智能化买单的用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要不然的话,比亚迪也不会在市场上一枝独秀了!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智驾这个东西,又不是只有文界有。
不管是深蓝、阿维塔、智界、享界都有,也都用的华为的智驾…
你没有点独特的,深入人心的东西,很难要用户买单!
所以,虽然问界的销量不错,但要说能超过理想,真的很难。
曾经的问界,几乎和华为紧密绑定在一起的——从发布会到产品宣传,华为的身影无处不在…
甚至很多人提到问界,第一反应就是“华为车”。
这种“强绑定”给问界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加持,让消费者对问界充满信心。
但如今,这种绑定在逐渐松动。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品牌的叫法,从最初的“问界”到现在更多地强调“鸿蒙智行”。
这一转变,虽然仍然保留了华为的技术元素,但也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一种模糊感:
问界到底是华为的车,还是赛力斯的车?华为的支持是否像以前那样全力以赴?
这种不确定性,在消费者心中埋下了疑虑。
另一方面,华为合作的车企也越来越多了,不再像当初那样专注于问界。
这种资源的“稀释”,肯定也让问界的竞争力,变得相对削弱…
尤其是在面对理想这样的强敌时,失去了原本的“独家加持”,更加就难以抗衡了。
更何况,华为的定位一直是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而不是整车制造商。
这意味着问界在品牌认知上,始终存在一种“借力”的状态。
当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时,问界的品牌认同感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销量。
总的来说就是,除非华为直接收购赛力斯,或者独家合作。
否则,想在增程车这个赛道超越理想,可以说是非常困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