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偲汝
史依弘演出京剧《穆桂英挂帅》剧照。 史依弘供图
国家京剧院演员在澳门演出《红鬃烈马》剧照。 新华社记者 张金加摄
观众在参观“梅韵霓裳——北京京剧院藏梅兰芳、梅葆玖戏曲服饰展”。 甘 源摄
核心阅读
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京剧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网络让演出信息更容易被获取,观众通过看短视频,也能够了解到更多戏曲内容。越来越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让戏曲艺术生机勃勃。
从“青春跑道”“京武会”“上京实力派”等项目,到梅花奖、白玉兰奖等评选,上海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和演出的平台。这不仅为京剧院提供了人才储备,还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演员的艺术实力和影响力。
“儿夫离家一十八载,今日才有书信回来,本当向前接取,怎奈衣裳有些褴褛……”9月12日晚,北京京剧院三楼排练厅里,京剧名家史依弘、李军正在为即将亮相国家大剧院的京剧《汾河湾》排戏。久别重逢的“小两口”相互斗嘴的旦生对戏,让在场的人看得入神。
生活化的呈现、举手投足间的松弛感,史依弘把一个主妇演得生动有趣。演出当晚,喝彩声不断。台下多半是年轻面孔,一问才知,很多戏迷是追着史依弘的巡演而来。
越来越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让戏曲艺术生机勃勃。
年轻观众变得越来越多,这个转变令人欣喜
近年来,传统文化更多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京剧有了更好的发展环境。网络让演出信息更容易被获取,观众通过看短视频,也能够了解到更多戏曲内容,从而走进剧场。“只有进剧场亲身感受,他们才能真正喜欢上京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在我看来,现在正是京剧艺术发展最好的时代,我很珍惜今天的舞台。”史依弘说。
年轻观众正变得越来越多。“过去我的演出,台下观众中老年人占六七成,而现在八成以上都是年轻人,这个转变令人欣喜。”史依弘说,“现在的年轻人是时尚的一代,也是挑剔的一代。他们的成长环境不一样了。时代给他们提供了更多元的艺术资源,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氛围,很多人从小就接触各种艺术样式,听音乐会、看歌舞剧,接受外来文化。如果我们跟不上时代,不能和当下的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自然就要被淘汰。”
京剧要继承好传统,还要不停往前走。在史依弘看来,创新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传统经典融入时代,要寻找突破口。“像《汾河湾》这样的戏,夫妻拌嘴、家长里短,放在哪个时代都是能够产生共鸣的。怎么让它更贴近当下生活,需要戏曲演员从表演观念上做出改变。”史依弘说。
戏中,正在打扫的柳迎春被唤了出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剑,她拿起扫帚、簸箕抵挡,最后急了直接上嘴咬薛仁贵的胳膊。当明白薛仁贵对她的误解,才转为“噗嗤”一笑,反过来“迎春气夫”。“口语化的念白,双手叉腰吵架吵到差点跳起来的姿态,尤其是史依弘自然流露出的表情,把柳迎春的形象刻画得精准、生动。”一位观众看完演出后分享了感受。
同一出戏唱很多遍,但每次都会有不同,这就是现场的魅力,一些无意而为的表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便会被保留下来。“我经常和粉丝交流,想听到他们的真实感受,听到不同的声音。在演出剧目的选择上,他们给了我很多灵感。”史依弘说。
2017年,尚长荣和史依弘携京剧梅派代表作之一《霸王别姬》赴国外连演12场,同期,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也在当地影院连映了3天。这是京剧艺术“走出去”的一次尝试,吸引了众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当地人前来观看,扩大了京剧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早在1919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就把京剧带到了国外。作为梅派传人,史依弘认为,京剧一定要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看到京剧的美。“当我们站在国际舞台上,是非常自信的。当然,要让国外的观众真正了解京剧,还要有好作品,《霸王别姬》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
“演员只有不停地上舞台、见观众,才能越来越好”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史依弘认为,在现场聆听的各界代表,应该用个人的努力去带动整个行业。她也是这么去做的。“回顾我人生的几个阶段,这些年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忙、最充实的。”
史依弘10岁进入上海戏曲学校,跟随京剧演员张美娟学习,又在戏曲声乐艺术家卢文勤的指导下钻研梅派艺术,由武旦成功转行梅派大青衣。1994年,她在新编戏《扈三娘与王英》中出演“一丈青”扈三娘,打破京剧行当界限,将花旦、花衫、青衣、刀马旦等多种行当特色融为一体,一举拿下中国戏曲界最高奖梅花奖。那一年,史依弘只有22岁。
2018年5月1日,在上海大剧院,史依弘一天之内演绎了中国四大名旦的经典剧目,分别是梅兰芳的《苏三起解》、尚小云的《昭君出塞》、程砚秋的《春闺梦》和荀慧生的《金玉奴》。一人挑战京剧旦角四大流派的戏,既是回顾也是致敬,足以窥见她对艺术的无止境探索。史依弘回忆,这次演出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要去学很多新东西。能一举完成如此高难度的演出,也得益于多年积累的艺术功底。
演绎好传统经典的同时,史依弘也在尝试创新。2019年,史依弘将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改编成京剧并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史依弘一人分饰两角,时而是妩媚泼辣的金镶玉,时而是孤傲女侠邱莫言,精彩演绎让观众感受到京剧别样的魅力。她还曾大胆尝试将京剧版《巴黎圣母院》搬上舞台。
2022年,史依弘举办了首场线上京剧全息声演唱会,在线观看人次400多万。“面对新媒介,起初我很忐忑,看到观众中有不少是以前很少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京剧的朋友,又鼓起勇气。”史依弘说。能够由直播这个平台把京剧传播给更多受众,她深感欣慰。同年,她还参与录制了流行音乐《胡笳十八拍》。她用京剧声腔塑造蔡文姬,演唱了其中的第一拍至第十一拍,完成了现代音乐和传统文化的交融,引发关注。
2023年,史依弘第三次登上总台春晚的舞台,时隔20年再演穆桂英,而此次有70后、80后和90后三位“穆桂英”同时登场。作为70后的穆桂英,史依弘以纯熟老练的风格演绎了《穆桂英挂帅》的经典唱段,现场掌声不断。
如今的史依弘,将对生活的洞察与体悟更深地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中。为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她举办了“依依向梅”专场演出,今年7月首先在上海宛平剧院上演。11台文武并重的戏码连演7天,给观众带去一场艺术盛宴,对演员的功底、精力和体力也是巨大的考验。“演员一定要非常自律,这些戏需要多年积累,一些不常演的戏,需要提前做准备,相互磨合、多做功课。再小的角色我都要去找唱过、演过的老师学习经验,没得到他们的指点,我是不会上台的。”史依弘说。
9月13日至15日,史依弘又在国家大剧院奉献了《霸王别姬》《汾河湾》《西施》三场梅派经典剧目专场演出。“演员只有不停地上舞台、见观众,才能越来越好。”史依弘说。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人才培养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1996年,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青研班)设立,旨在培养京剧艺术的中坚力量和领军人才。青研班的生源覆盖全国,学制三年,迄今已招收七届学员,累计有近300名演员进入青研班深造。
史依弘是首届青研班学员,她曾向京剧名家李玉茹、李金鸿等学戏。“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我永远感激老先生们的无私付出。他们身上最可贵的就是艺术永远排第一,从来不在乎报酬。我去卢文勤老师家里上课的时候,结束太晚,他甚至还会给我钱,让我打车回去,对我们这些学生很照顾。”史依弘回忆。
“传帮带”是戏曲艺术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上海京剧院人才辈出,当下仍活跃着从40后到90后的老艺术家、中生代、年轻演员,年龄跨度50年,每一代人都在帮助后辈成长。
戏曲也是实践性的艺术,只有不断演出才能让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近年来,上海京剧院推出一系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着力给年轻演员创造演出机会与展示空间,从“青春跑道”“京武会”“上京实力派”等项目,到梅花奖、白玉兰奖等评选,青年演员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和演出的平台,促使他们积极挑战自我,迈向艺术成熟阶段。这不仅为京剧院提供了人才储备,还进一步提升了青年演员的艺术实力和影响力。
在“青春跑道”项目中,史依弘给青年演员辅导排练,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悉心指导。她认为培养新人的过程中,老师至关重要,“看录像模仿是学不出东西的,舞台终归要留给年轻人,戏曲的传承马虎不得。”
史依弘回忆,自己进入上海京剧院时才十七八岁,“过去的学习条件很苦,现在的孩子有更多资源、更好的条件,但还是要培养吃苦的精神,真正一门心思扎进去。学戏是一件双向奔赴的事,老师看到好苗子愿意倾囊相授,学生也得倾尽全力去学,才能有所成。”
每场演出的大幕落下那一刻,观众回过神来便会发现,京剧的魅力是任何一门艺术都无法取代的。史依弘说,遇见京剧,遇见梅派艺术,是一种幸运,成就了她的人生。对沉浸于京剧艺术之美的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07日 20 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