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水果,放着好的不吃,非先吃烂的。结果,一口好的没吃着,全放烂了;一边搓着衣服,一边抱怨腰快断了,那为什么洗衣机放着不用……当下,老一辈人“没苦硬吃”的表现被年轻人嗤之以鼻。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地倾向于及时行乐,且他们追求的“乐”更多的是情绪价值的获取。比如,愿意花不菲的一笔资金去听一场演唱会,以换取一晚上的极致情感体验,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
精打细算方为生活之道
在生活的舞台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和选择。老一辈人常常展现出“没苦硬吃”的行为模式,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及时行乐。我更赞同未雨绸缪、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未雨绸缪意味着提前规划,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好准备。在生活中,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准备,降低风险。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储蓄,为将来的购房、养老、子女教育等重大事项积累资金。我们也可以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职业危机。未雨绸缪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更加从容。
精打细算则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生活中,我们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包括时间、金钱、精力等。通过精打细算,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这些资源,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价值。比如,在购物时,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商品的价格和质量,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在安排时间时,我们可以合理分配工作、学习和休闲的时间,提高效率。精打细算让我们学会珍惜资源,避免浪费,从而过上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当然,未雨绸缪和精打细算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过着吝啬和压抑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适当地享受生活。例如,我们可以在完成一个重要项目后,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我们也可以在假期里安排一次旅行,放松身心,开阔视野。未雨绸缪和精打细算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和可持续,而不是剥夺我们享受生活的权利。
在这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未雨绸缪、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存智慧。
——毛佳凯
先苦后甜不一定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这也许是对“没苦硬吃”和“及时行乐”两种生活态度最好的诠释。
在我看来,我更认同“及时行乐”这种生活态度,但我也不否认“没苦硬吃”的精神。前段时间荧幕上热映的影片《抓娃娃》,讲述了某超级大富翁为了避免儿子沉溺于奢华生活,失去奋斗的动力,从而假装贫穷,让儿子从小过苦日子,来磨练他的意志。在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有这样的精神去坚持和努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生活中的快乐和情感的需求,人生短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寻找和创造快乐,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和希望。
在我看来,“没苦硬吃”和“及时行乐”两者都没有错,只要我们能承受这个代价,并且这个代价是我们愿意付出的。老一辈的人更愿意先苦后甜,但往往苦着苦着就错过了甜;而年轻人更追求“及时的乐”,愿意及时获取情绪价值,这都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选择。
有句话说“先苦后甜不一定甜,但是先甜一定是甜到了”。与其说是“及时行乐”,倒不妨说是苦难生活里的一份甜蜜。连续五天的早八生活,换一天周六的早十,爽!连续一周的食堂和外卖,换一大口香啧啧的肉,爽!连续一天盯着电脑,换一会儿喂鱼浇花的惬意,爽!我们不要为了辛苦而辛苦,我们要为了快乐而努力生活!
——周翔
两种生活态度的碰撞与选择
在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是导演,而选择何种生活态度,则决定了这出戏的色彩与基调。老一辈人常秉持“没苦硬吃”的哲学,他们习惯于将好的留到最后,即使面对困难与不便,也坚持亲手操持一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生活的坚韧与不屈。然而,在年轻一代的眼中,这种生活方式似乎显得有些过时,他们更追求即时的情绪满足与生活的幸福感。
老一辈的“没苦硬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过往艰苦岁月的铭记与传承。他们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时代,因此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即便是最微小的幸福,也值得细细品味。然而,这种生活态度有时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与情感的压抑。就像那些被放置到腐烂的水果,本可以带来味蕾的愉悦,却因过度节俭而失去了价值。
相比之下,年轻一代的“及时行乐”则显得更为洒脱与自在。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快乐。无论是花费重金去听一场演唱会,还是选择用洗衣机代替手洗衣物,都是为了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放松与享受。这种生活态度,无疑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高效率。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及时行乐”有时也可能导致过度的消费与放纵,从而忽视了生活的本质与意义。在追求即时满足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失去对未来的规划与准备,让生活在不经意间陷入混乱与无序。
究竟哪种生活态度更可取,其实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价值观与追求都是不同的,因此选择何种生活态度,也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两种态度中汲取各自的优点,既不过度节俭以至于失去品质生活的乐趣,也不过度消费以至于忽视未来的规划。
——泰迪
“苦”与“甜”始终相互依存
从价值观角度而言,何为苦?何为福?不同的人就能品判出不同的性质。市面上热议的“没苦硬吃”和“及时行乐”的背后却是代际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鸿沟。
老一辈的“苦”主要是物资匮乏的苦,而如今一些年轻人的“苦”更多是精神和心理层面的苦……点杯35块的奶茶也算是给苦味生活加点“甜”,餐餐点外卖,休息日还在熬夜加班做方案,那些不时跳槽的年轻人不是偷懒,而是为了更自由随性地生活。这种苦是老一代人所不能理解的,正如年轻人认为老人“没苦硬吃”一样,代际差异脱离具体场景很难断言是非。
子女抱怨老人“没苦硬吃”的延时满足,和老人抱怨年轻人“不能吃苦”的及时行乐实为殊途同归。年轻人有时也在吃老年人理解不了的苦,比如花钱去健身房“受罪”,熬夜不睡追剧“开黑”。
“没苦硬吃”和“及时行乐”之间并不矛盾,就像“苦”与“甜”始终相互依存。生活的不易为常态,在无尽“卷”的长河中,给自己一个出口短暂去获取快乐,才不是对生活的放纵,而是为自己充电,以获取继续“卷”下去的动能和资格。父辈们在现下物质充盈的常态中,需要的也是一份精神上的惯性冲撞,来获取生命中对物质追求的获得感。
以为翻越一座山丘后会有不同的风景,直到翻至尽头,发现又是另一个山丘。延迟满足的背后,或许山丘屹立。现在的你觉得,通过让渡一个明明可以现在享受的快乐,去支付一个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不确定问题,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
然而,延迟满足和及时行乐之间不是二元对立的抉择,有时它们只是体现了当前你生活中的实时权重。可能在四十岁前,你选择了没苦硬吃,四十岁之后的某一天,你重组比率,以行乐为及时。一次“延迟满足”后是一场“及时行乐”;在每一次“及时行乐”过后,也亟须一场悠长的“没苦硬吃”去延宕“满足”的心性空间。
潜意识里,我们还是对自己的获得感非常低,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终将仰赖时间给予我们更积极的答案。人生是一期一会的体验,此刻你愿驻足停留期许长久安宁,彼刻亦可随时尽兴,相见且欢娱,大风与烈酒。
——汤辰霞
拒绝“苦难式教育”
小时候,长辈总是教育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他们的眼中,能吃苦的孩子,耐挫力更强,更易成功。我的父母一直秉承这种“苦难式教育”,即使初中、高中学校离家不远,我仍被安排住校,六年的寄宿生活锻炼了我的独立生活能力,也影响着我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长大后工作赚钱了,我花得小心翼翼,稍微有点享乐的想法,内心就会勾起一丝愧疚感。即使日子越过越好,出生于缺衣少食年代的老一辈难以摆脱“没苦硬吃”的习惯,不仅自己吃苦,还把吃苦当成表达爱的方式,我那享受快意人生的想法总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假期原本计划带父母出门旅游,换来的却是那句“不去,花钱找罪受”;为了省电不用洗衣机,坚持手洗,加重了风湿性关节炎;放着桌上新做的菜不动筷子,硬要吃隔天剩菜泡饭,以至于吃成急性胃肠炎住院……以爱为名的没苦硬吃,得不偿失。
与我的成长轨迹不同,闺蜜是被父母富养着长大,她觉得不应该吃对成长无意义的苦,没福不硬享,有福也切莫放纵,力所能及、合情合理地取悦自己是最好的状态。我的想法与闺蜜不谋而合。
在当上妈妈后,我决心重养一遍父母。闲暇时光,打着给孩子见世面的名头,我带着父母周边短途游,并教会他们拍照发朋友圈,体验旅游的乐趣。对于给父母买礼物这件事,我开始认真做功课。印象中母亲年轻时很美,我精心给她挑选布料舒适、款式得当的中式旗袍,她非常满意,我借此承包了母亲的四季衣橱。给父亲送礼相对简单,绿茶、红茶、白茶、岩茶……戒烟后的他钟爱香醇回甘的茶叶,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买时令罐装好茶,限制他买劣质散茶的频率。如此,一件旗袍、一盒茶叶,我用行动告诉父母,幸福的意义从来不是吃苦。
人生不过三万天,我们要学会拒绝“苦难式教育”,活在当下。
——董红
七嘴八舌
“吃苦”也好,“享福”也罢,本质上是一种心灵上的支撑,在迷茫时是否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在焦虑时是否有把控情绪的能力,这才是我们透过或节俭或丰盈的物质基础,真正需要培养的品性和精神。——天晴
“没苦硬吃”与“没福硬享”映射时代变迁下两代人的不同,是时代滚滚向前的动力所在。——欣妮
生活需要吃苦精神,也要有快乐精神、幸福追求。只要在合理合法、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大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可以寻找自己的幸福之道。——bili
无论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都有追寻个体生活的权利,应该互相尊重。——尔东
“没苦硬吃”也须注重方式方法,倘若不合时宜,就会适得其反。如果为了省钱而不顾自己的身体、导致生病住院,反而得不偿失。——塔
撰稿:嘉定报
编辑:顾娴慧、卓明霞
喜欢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