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网报道称,近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调整农产品进口来源,从而让自身处在更为有利的位置。数据表明,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的占比正在降低,而从巴西进口大豆的占比却在升高。并且,在2023年巴西替代美国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玉米供应国。同时,中国的畜牧企业一直在削减饲料里豆粕的使用量,进而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贸易商与分析人士表示,鉴于美国大选后可能出现紧张局势这一预期,中国买家曾一度增加农产品进口,包括来自美国的大豆和玉米。
中国海关数据被报道所引述,数据显示,2016年时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份额为40%,然而到了今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至18%;与之相对的是,从巴西进口大豆的份额从46%增长到了76%。在玉米进口方面也是如此,在中国批准从巴西采购玉米仅仅一年之后,到了2023年,巴西就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玉米供应国。中国一直在努力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从2018年起便致力于供应源的多元化,从而降低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在此过程中,中国一方面有秩序地扩大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逐步减少饲用豆粕使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成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始终在全球范围,尤其是在南方国家不断扩展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减少中美关系恶化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一直在鼓吹对中国“去风险”,与之不同的是,中国提前进行布局,其目的是确保即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也不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形成阻碍。在短期内,中美关系预计不会出现显著的改善,中国唯有做好充足的准备,降低美国在中国粮食、科技等领域的影响力,才能够保证美国大选的结果不会干扰中国的发展进程。
与此同时,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在美国《华尔街日报》刊载署名文章。文章宣称,拜登政府已成功拓展在“印太地区”的多边安全伙伴关系,并且应该考虑针对中国采取新的经济举措。他指出,美国有必要构建一个类似北约的“贸易防御联盟”,以谋求“在经济上孤立中国”。伊曼纽尔还自夸称,美国在近些年强化了与亚洲盟友的伙伴关系,这改变了亚洲地区的安全态势,“仅过去一年,美国就构建了两个重要的伙伴关系:其一是美国与日本、韩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其二是美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的伙伴关系。”
分析师们指出,在中国寻求与贸易伙伴达成平衡之时,农业外交在其贸易版图中占据着核心位置,这正促使全球最大的食品消费国——中国的农产品进口量达到历史新高。他们认为,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包括中国14亿多人口对优质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扩大食物来源的战略,以及中国农业效率较低且成本高昂等因素。
美国在中国玉米和大豆市场的份额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而且这种趋势已经难以扭转。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在未来的数年里,中国会持续朝着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美国玉米和大豆分道扬镳似乎已成必然结果。这种变化并非仅仅意味着进口数量的削减,实际上它关系到我国农业的自主权利、粮食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整体格局。
美方以战略竞争的视角来审视国际形势、界定中美关系,这是对冷战思维的一种执着。将中国视作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以及“步步紧逼的挑战”,这是在用自身的霸权历史和霸权思维来映照他国,是对中国以及中美关系的严重误判。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期望相悖。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和平的构建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以及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实际上,在国际事务中搞不公平竞争、行事咄咄逼人、到处炫耀武力、施加压力进行胁迫的正是美国,而非其他国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