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对于拍卖会的一枚铜元——“户部光绪元宝二十文户部龙样币”一直深深不解,此枚所谓的样币是怎么成立说法的呢?
拍卖会给的官方注释是:
1903年户部光绪元宝二十文铜币样币一枚,Y-5/CL-HB.08a,属试样或留档样币性质,币坯制作精良,压力十足,马齿凌厉,图文深峻精美,底版充盈红铜光泽,精整度明显优于流通币,与中国钱币博物馆馆藏之户部二十文留档样币风格一致,存世极罕;据周沁园、李平文编著《中国机制铜元目录》记述,户部二十文样币目前私人收藏仅有二枚,另据孙浩先生考证,此版户部二十文流通币发行的时间和地点,并非晚清的天津总厂,而是1917年由湖北的武昌厂制作。
一个钱币的性质根据,两种说法?模棱两可的说法,何以立足?
另外以“币坯制作精良,压力十足,马齿凌厉,图文深峻精美,底版充盈红铜光泽,精整度明显优于流通币”就定义为“样币”,这就是可言的“有根据”么?“样币”无论是所谓的“呈样”还是“试样"、”打样“,它们都相当于古钱币中的“雕母、母钱、样钱”,雕母翻刻母钱、样钱;母钱、样钱翻刻子钱,样币一般为手工雕模/雕刻或初模(首模)打制,样币呈上阅览后,以为合格可用,符合规矩,随后才可发行流通币。而样币一般在文字风格、打制上、用料上、克重尺寸上有很异于流通版的不同,另外要有文献记载,才可实打实地归类为“样币”,而“币坯制作精良,压力十足,马齿凌厉,图文深峻精美,底版充盈红铜光泽,精整度明显优于流通币”也完全可以归为“初期打制”,毕竟“初期打制”使用的工作模具没有磨损,用料也讲究,出现打制精美,文字精细、用料十足的钱币也极为正常。
如果仅仅以主观臆断去定义所谓“样币”,著书立说,岂不是误人误己。
另外,注释说“经考证,此版户部二十文流通币发行的时间和地点,并非晚清的天津总厂,而是1917年由湖北的武昌厂制作。”那么按照这个说法,此币应该为原模后铸,又何谈”样币“一说。
还有一点:前人尤其是民国藏家,他们离史较近,可广泛接触珍贵钱币的机会很多,历史新闻也近距离接触和考证了,为什么他们都没有这枚“样币”的相关记载,同时,此币官方标注“清洗”,那么样币基本上都是阳春白雪,生产出来就是束于高阁的,又是怎么受到污染的?过手的藏家又为何不对此币的性质有多的推测呢?
可以看到此币币缘存在挤压纹,而挤压纹一般由校模不准,模具偏移导致,“样币”为上呈为通过下发铸造流通币的钱币,这点严谨是要的。
无论是否是”样币“,也应该有所真实具体考证才可告于众人。以”样“卖价、“推测、明显、另据、可能”这种字样又怎么能使人信服。想当初清代考据学坚持“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的原因,不就是想击破当时浮夸之风、无据之风盛行的状况。而此类“样币说”颇有乱生活之平静,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才是还风清气正的大道。
——个人论点,仅供参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