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申通阿尔斯通(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沈豪。 (受访者供图)

在竞逐"里程"与"密度"之外,上海地铁正在参透一套崭新的"智慧"逻辑,犹如从"竞速走"切换成"深蹲跳":提质、调整、蓄势,旨在提供数字化运维服务,保障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此运力背景,亟待新技术、新产品的加持。

无论是行业的飞速发展,还是企业的跨步向前,都让沈豪感受到紧迫感。身为项目带头人,他和团队聚焦地铁车辆的智能运维,着眼于"状态修"的发展趋势,面对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加,钻研技术难题,不断进行实验和测试。因为他坚信,每一次的实践和挑战都是通向卓越的阶梯。

目前,申通阿尔斯通为12号线绘制了"全寿命周期维保服务"蓝图。身为管理者,沈豪深知其中最关键的是创新氛围。"需要一线工人与技术工程师组成‘搭档’,把实操与理论、老把式与新技术贯通起来,既为传统技能添‘智’,也让智能生产更加务实。"

靠脑力与脚力勾勒创新曲线

评价任何一个超大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治理能力,地铁都是一个极为直观、极富代表性的样本。轨道交通里程数、客流量等指标,直接体现城市交通的便利程度,折射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其密度、可达性和对重点需求人群的覆盖面等,更彰显一座城市在规划层面的思考和远见。

与自身相比,上海轨道交通仍在不断寻求挖潜空间,依托科技赋能,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健全完善联动机制,推动运营调度、响应处置一体化,更好服务保障市民乘客安全便利出行。在业内看来,这比单纯的"规模"和"流量"更为重要。

一般来说,列车有日检、月度均衡修及架大修等维修方式,大多是计划性维修,这种制度的优势是便于掌握修理时间和修理计划。但沈豪和团队并不满足现状,因为无论车辆技术状态如何,只要到了维修时间,都必须强制进行修理,这样就会存在"过度修"或者"不足修"的可能性。未来地铁车辆的维修方式,势必会朝"状态修"发展。所谓"状态修",就是通过智能化监测手段准确识别车辆状态进而展开维修的一种检修体系。

为此,一场高强度的攻关拉开序幕。闸门关闭,乘客回家,夜幕下的上海渐入梦乡,沈豪则常常在带领团队实地查验、分析研判——他们的忙碌才刚刚开始。

以年为计的调试过程格外漫长。"科研来不得半点虚的,没有什么捷径和秘诀。每一个数据都是实实在在测出来、算出来的。"沈豪感慨道。

以"匠心"铸就,全新的数据模型应用系统诞生。这套在12号线列车上成功部署的列车故障诊断与尺寸监测系统,实现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地铁列车全寿命周期维修管理模式,使车队列车可用率提升8%,维修效率提升15%。

展开"下一站"的遐想

时代的列车呼啸驶来,并留下它的投影。在与城市轨道交通打交道的20余年里,沈豪直面的是卷帙浩繁的车辆知识、纵横交织的电气路图、成千上万的系统零件。他见证着,上海轨道交通十几条线路列车的首次高级别修程;见证着,这轰鸣于城市腹部的"庞然大物",在几十年间蔓延成交缠的网络。

向着未来驰骋,向着远方加速,沈豪说:"智能化工作场景拓展了我们的思路,不断适应、学习的过程,提升了创新创效的能力。"在列车维修过程中创建数字车间,实现对维修过程中人员、进度、工艺、质量、安全、物料、设备及供应商的全数字化监管。同时,他作为技术专家多次牵头关键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在奋进中,团队中的个人成长也按下"加速键"。他与青年人才交流时常常谈到,创新来源于生产,应用于实践,回馈于社会,只要有干劲,愿意破题、突围,总能找到创新办法。在千万级大客流成为常态的情况下,安全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底线。沈豪通过党建活动,运用理论培训、知识讲座、安全实操培训、案例剖析、安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安全生产意识与应急管理、安全防范能力。

12号线西延伸段新建工程攻坚正酣,这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城深度融合的重大支撑性项目,将为策源地松江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要素支持,为集聚更多科创人才带来空间上和时间上的便利。

对沈豪而言,未来已来。车型的多样化、设备的智能化、规程的精细化都对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列车"一代更比一代强",承载着奋进脚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路同行。

人物小传

沈豪,申通阿尔斯通(上海)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是国内最早一批提供列车架大修技术咨询业务输出的专业人员,也是国内最早提出列车维修全寿命周期管理及架大修作业实施均衡化模式方案的专业人员之一。先后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8项,发表技术论文12篇,获得专利11项,获评科技进步奖2项并获202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工匠"提名。

作者:史博臻

文:史博臻 图: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