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25°时,便是立冬之时。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逐渐进入寒冷冬季,而南方虽还残留秋意,却也感受到了初冬的凉意。
“立”为建始之意,“冬”则代表终结和收藏。在古代,立冬是重要的节日,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和祭祀活动。如今,虽然这些习俗已逐渐淡化,但立冬依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节气。据气象学标准,连续5天平均气温低于10℃才视为冬季来临,但立冬节气已足以让人们心生对皑皑白雪的期待。
立冬时节,北方河流开始结冰,土地板结,万物似乎都进入了休眠状态。而南方,则是湿意渐浓,温婉的秋韵与即将到来的冬意交织。在这个季节交替的时刻,人们开始准备迎接冬季的到来,无论是北方的饺子还是南方的滋补食物,都是对冬日严寒的一种抵御和期盼。
在古诗词中,立冬常常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唐代诗人李白在《立冬》中写道:“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描绘了一幅立冬时节,诗人围炉取暖、品酒赏月的闲适画面。宋代陆游的《立冬日作》则表达了诗人虽身处简陋小屋,却依然能欣然面对冬季来临的豁达情怀。
“水始冰,地渐冻。日照短,寒风劲。”立冬不仅是一个节气的转换,更是大自然万物收藏、养精蓄锐的开始。在这个季节里,人们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心状态,为来年的勃发蓄势待发。
陈光龙,1947年生,湖北省天门市人。毕业于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国防大学。学习书法,让我新阶段的生活丰富多彩,充实,快乐,美好,有情趣,体验感受到了别样的人生精彩。青少年时期即喜欢书法,入伍后部队生活一直忙碌紧张,无暇顾及书法,只是偶尔一提笔,更多是翻翻书帖,算是过过书瘾。
我学习书法,先是学习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汉隶《乙瑛碑》。后来又研习了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唐代钟绍京的《灵飞经》、王羲之的《十七帖》、孙过庭的《月仪贴》等。系统的书法学习,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书法的无尽魅力。通过学习书法,我不仅能欣赏到古人的智慧和艺术,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作者的心境和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与文字交流的曼妙。
学习书法成为退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让我用更多的自由与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给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后来又到地方参加中国书协考级中心的学习,经过二年系统的学习和最终的书法考试,拿到了中国书协软笔书法专业等级一级证书和初级书法教师资格证书,对书法的兴趣更浓了,书法学习练习成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慢慢地,还有了小小的成绩,时常被邀请参加书画展,创作的作品有的还被评为优秀作品,有的则被一些地方博物馆、文化馆收藏。
学习书法,要处理好学习与休养的关系,要结合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好时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好自己喜欢的书帖。临帖和创作要结合进行。要坚持读帖。多看良师益友的优秀作品。进入创作阶段后,要注意把握好章法要合理,字法要规范,处理好大小与轻重、平正与歪斜、方和圆等的技巧。坚持多读、多写,养成习惯,就能增加学习书法的兴趣,既丰富退休生活,又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观念,生活会变得更加充实。
学习书法不仅是一种技巧的学习,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在书法的世界里,它让我更容易静心、专注和耐心。每一次提笔,都需要我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感受每一笔的起承转合,体会每一字的气韵和意境。书法对这种专注和耐心的要求,也渗透到了我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书法的修炼,让人变得更加沉静和内敛。
书法是艺术的表达,是心灵的寄托。书法能让内心的情感与思考通过书写表达出来,使内心得到抒发与舒缓。每一次挥毫,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我享受着书法带给我的快乐和满足,也感受到了自己在艺术中的成长和进步。(作者口述整理。全文经张钧、魏传峰、谢爱平、王天佑编辑,略有删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