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鉴,打响上海卫生健康文化品牌。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践行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要求,推进落实繁荣发展上海卫生健康文化工作,挖掘一批具有影响力、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并在行业内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卫生健康文化实践案例,今年6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医务工会联合开展上海卫生健康系统优秀文化建设实践案例征选活动。活动受到上海各医疗系统高度关注,引发广泛讨论,涌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实践案例。
精神文明创建类
培育医院"心服务",传递医疗"心温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启创建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的征程,主动推出"暖心服务品牌孵化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通过搭建参与平台、优化工作机制、形成服务品牌、做好经验总结,把文明创建成果润泽患者心田,推动医务人员在孵化暖心服务品牌、在提升患者就医暖心、安心、贴心的文明创建活动中,提高精神境界、丰润道德滋养。
医院聚焦肿瘤患者治疗全周期中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孵化病人可感知的暖心、安心、贴心服务举措为宗旨,围绕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利患惠民流程再造、"微小"服务创新、拓展医疗服务"半径"四大板块,通过"立项开题-拨付经费-孵化培育-成效评价-选树典型-宣传推广"六大环节,做好全过程管理,累计孵化94项"心服务"。其中,重点培育孵化项目52项,经网友投票、专家评审,三年间共评选出30个暖心服务品牌。近三年第三方测评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成绩在行业内名列前茅。
"暖心服务品牌孵化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党支部、窗口部门、护理单元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鼓励"跨科室""联合支部"的方式,解决"孤岛效应",通过联合攻关,用信息化技术、人文关怀等承载"温度"的小创造、小发明,不断扩大医疗服务半径。多个项目的"小发明"和创新举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或创新成果奖。
以数字孪生平台推进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如何借助科技力量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通过搭建沪上公立医院首个文明创建数字孪生平台,为这一议题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
同济医院文明创建数字孪生平台依托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创建行为的全面数字化、工具的智慧化及成果的可视化。这一体系促进了信息在全院的共享,增强了管理透明度和员工参与度,为高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平台通过思想形态、院区环境、服务流程、创建管理等四大孪生模块,以及员工关爱、职业发展、数字画像、数字调研等四大卫星模块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医院文明管理的数字化新生态。
比如,平台实现了理论学习的在线化、智能化管理,促进了员工间的相互学习和督促。通过底层数据共享,形成多个管理闭环,解决了传统管理中条线间难以协同的问题。依托文明创建数字孪生平台,同济医院还在全市公立医院中首创医院百科全书,为员工提供了标准化的信息素材库。这一创新不仅方便了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还提高了医院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百科全书与职业发展、医德医风等模块对接,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智慧医院"三统一"试点单位,同济医院通过智慧应用大厅、优化自助机系统、云门诊系统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依托文明创建数字孪生平台,将文明创建细则深入各科室,实现了精准管理,推动了智慧医院与文明创建的深度融合。
卫生健康文化推广类
健康"星"睦邻,探索医社联动健康关爱服务新模式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星睦邻"是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在区域化党建联建背景下,以医院"星"文化系列品牌中的"关怀"核心为原点,融合"亲仁善邻"的传统睦邻文化,创新孕育的一项医社联动的健康关爱文化。
2023年,医院组建了一支由社工与临床多学科组成的团队,走进距院3公里的大洪村(常住人口约2200人、老年人口40%以上),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建立了"星睦邻"乡村健康关爱文化地标,探索出一套医社联动的健康关爱服务新模式。
运营过程中,"医-社-志"三方联动,以"星睦邻"为枢纽,建立"院前-院中-院后"的健康需求对接机制;"星睦邻"与村卫生室相邻,凡村民有基础医疗卫生服务之上的需求,值岗志愿者均通过公益热线向医务社工转介,社工为其规划个性化就医方案,并为高龄、行动不便、不熟悉就诊流程的村民安排医院公益星陪诊服务,令其获得省心、安心、暖心的就医体验;院后由村民志愿者跟进回访,形成服务闭环。
依托医联体,医院开展疾病筛查防治、大型健康咨询,与高校联合开发乡村健康促进项目,引入社会组织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产品,助力健康关怀文化环境营造,让乡村健康促进内涵更加丰富、更有温度。
截至目前,"星睦邻"直接服务超1000人次,综合满意度97.8%,45位村民享受一对一就医对接、30位行动不便的村民享受免费全流程陪诊服务、15位罹患多种慢病的村民收到为其量身定制的"健康处方"。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文化类
志愿赋能高质量发展,公益铸就文化软实力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红十字文化"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与生俱来的"基因",志愿文化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性格"和"气质",正成为华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厚德、仁术、创新、奉献"的百年华山品格。
华山医院志愿者服务基地是上海市首批志愿服务基地、公益基地、科普文化基地,通过党委领导、社工谋划、协力发展,形成服务有温度、专业有深度、质量有高度的优质志愿服务模式。
7号线是距离华山医院总院最近的地铁站,站内突发事件呼叫华山医生的故事时有发生。2022年,医院与运三管理部商议共建"医申同行"公益项目,穿针引线匹配医院的"愿望"与地铁的"需求"。通过点单式送急救课程进地铁、开通生命抢救热线、赠送简易呼吸器囊、标准化制定急救课程、新增地铁就医指引、绘制便民导诊地图、啄木鸟互访体验等多样化项目,联动医疗及地铁医院志愿者超过60人,服务覆盖18个车站、200余名职工、300余名市民,持续搭平台、拓渠道、建机制。
华山医院医疗志愿者积极投身对口支援、健康扶贫,打造了"金山张堰公益行""彩云计划"等多个公益品牌,荣获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神经外科)。
华山医院坚持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由党委牵头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纳入党支部的日常考核和评优评先中,鼓励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公益项目申请与实践。多年志愿耕耘,华山医院目前已有注册志愿者超过2000人、服务时长超过8万小时,获160余项志愿服务荣誉,囊括市文明办志愿服务荣誉的大满贯。
典型示范引领类
"吴颖"党员创新工作室,厚植安宁疗护事业
普陀区利群医院
2017年,普陀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地区之一,普陀区利群医院挂牌普陀区安宁疗护中心,成为上海首家区级安宁疗护中心。利群医院依托由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银蛇奖(提名奖)获得者、副院长吴颖牵头的党员创新工作室,厚植安宁疗护事业。
经过多年建设,利群医院从最初1.0版,即单一安宁疗护专科服务扩展到2022年2.0版"专科+安宁"模式,实现住院所有临床专科都能衔接安宁疗护服务;2023年推进3.0版,纳入儿童安宁疗护服务;2024年推出4.0版,探索日间居家安宁疗护服务。目前,医院实现了全人群(成人+儿童)、全病种(肿瘤+非肿瘤)、全周期(疾病不可治愈开始到终末期)服务模式迭代更新,服务能级跨域式提升。
医院还启动"生命慈航"项目,组建由医生、护士、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融合性"服务团队,开展"一站式联合查房",提供从门诊到住院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四全"服务。聚焦普陀区"1+12"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团队以开展自控镇痛泵、中医适宜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抓手,建设特色专科,并延伸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居家安宁。截至2024年6月,全区累计收治安宁疗护患者7013人。
2021年底,利群医院成为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挂靠单位,积极推动本市安宁疗护服务同质化发展。2022年,承担《上海市安宁疗护发展蓝皮书(2012-2022)》编撰工作,这是首部以蓝皮书形式的安宁疗护综合性研究报告,全面系统总结历年来上海市各区安宁疗护服务以及机构的特色亮点与发展成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区谋划安宁疗护发展与建设路径提供经验支持。
医疗文明服务改善类
"医路伴您",点亮就医之路的温暖之光
宝山区仁和医院
当下,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些患者尤其是老年人、残障人士、外地就医者等特殊群体,独自就医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为此,宝山区仁和医院于今年推出"医路伴您"党员志愿者陪诊服务,为患者的就医之旅注入温暖与希望。
宝山区仁和医院地处张庙街道和庙行镇交界处,周边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作为宝山区老年医学中心,医院就诊人群中半数以上为高龄老人,大多数老人在就诊时会出现找不到诊室、无法适应便捷支付、难以完全陈述病情等问题,陪诊服务很有必要。
医院通过内网、周边居民区党组织等,吸引医院职工、周边社区的党员和热心群众参与,成为陪诊志愿者,并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和一对一培训。目前,陪诊服务的主要对象为老年人、残障人士、孕妇等。志愿者可为其预约挂号,助患者提前规划,择取适宜的就诊时间与科室;就诊引导,于医院内引领患者前往对应科室,协助办理缴费、检查与取药等事务。
患者或家属可通过服务热线、门诊服务台等提出陪诊需求。医院管理部门依患者需求及志愿者排班,精心匹配。到了就诊日,志愿者会按时与患者会面,开启温暖陪伴。"医路伴您"党员志愿者陪诊服务推出至今,患者反响良好,不仅解决了他们在独自就诊时遇到的困境和烦恼,也提高了就诊效率,减少了盲目等待的时间,改善了就医体验。
文明服务提质行动,提升患者满意度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改善医疗文明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打通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堵点难点,是当前卫生健康行业尤其是公立医院最为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之一。2023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聚焦"员工文明服务"这一文明创建工作中的堵点、难点,启动"文明服务提质行动"专项工程,持续驱动医疗文明服务能级提升。
该项目按照各级文明单位创建及《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通过构建"411"文明服务实践体系,即四方职业道德建设矩阵构筑;一条链式闭环管理流程升级;一批数智融合服务举措落地,进一步激活医务人员文明细胞,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院方构筑以"医德医风"评价系统、"文明典型"选树机制、"道德讲堂"培训模式、"大医公济"引导路径为四大支点的职业道德建设四方矩阵,进一步凝练总结六大管理机制,即党政双组长机制、专家委员会机制、院内全联动机制、巡访整改工作机制、月度讲评工作机制、考核奖惩工作机制,新修工作人员文明礼仪规范,提升"链式管理"工作实效。
市一医院于2020年率先在全市成立首个独立建制的患者体验处,创新提出患者体验"四个一件事"系统工程,打造患者体验四大服务体系,通过管理创新驱动服务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医院作为上海市智慧医院建设试点单位、上海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还以探索应用新质生产力为抓手,努力打造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智慧医院。
文化品牌塑造类
塑造"泗家人"品牌,共筑温馨"家"文化
松江区泗泾医院
"泗家人"这一源自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的医院文化品牌,自2019年初诞生以来,便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每一位与之相遇的人。"泗家人""似家人""就是家人",它不仅承载着医院对"家"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践行,更是泗泾医院全体职工心手相连、共同铸就的精神家园。
在医院工会的精心策划与职工们的热情参与下,基于共同的兴趣与爱好,18个"泗家人"社团应运而生,活力四射的"泗家人"跑团、书香满溢的"泗家人"书友社、特色鲜明的"泗家人"徒步队、泗有青年说、"泗家人"天地等,不仅丰富了医务职工的业余生活,更在无形中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泗家人"下设8个公益子项目,包括导医助医项目、"泗家人"科普官、"泗家人"爱心暑托班、"肾命守护"天使肾友会、"荷糖阅社"糖尿病小屋、"泗家人"公益微店、绽放的格桑花、失独独居老人关爱项目等,8个公益项目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公益之路,也让"泗家人"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泗家人"党建联盟,作为连接医院与社会各界的桥梁,与分布在泗泾地区的医院、学校、政府机关、两新组织、居委会等不同领域的党组织,共享党建资源,推动交叉创新。医院还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松江区中心医院,洞泾、泗泾、佘山等4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结成"泗家人"医联体党建联盟。党建联盟单位数量从最初的13家到如今的17家,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也日益增强。在"泗家人"党建联盟的加持下,泗泾医院顺利晋升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医疗、科研、管理有了长足进步,病人满意度、职工满意度测评连续数年位居全区前列。
共创智慧阅读新生态,打造医路书香新风尚
上海市保健医疗中心
医路芳华,书香满径。近年来,上海市保健医疗工会将职工书屋建设作为引领职工思想文化,持续推进职工素质工程,作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心先后获上海市医务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书屋"授牌。
在深入调研和汇总分析的前提下,中心工会对于阅读资源过于单一、阅读数据难以汇总、阅读评价缺乏等诸多阅读困境,积极探索研究新时代职工书屋的功能应用定位。
为了让职工书屋的发展更贴近实际、贴近职工的需求,中心工会在保留实体书屋、移动图书角的同时,突出"互联网+读书"的时代特点。依托全国工会电子职工书屋阅读系统,中心为职工发放电子阅读卡,在医务职工集中工作场所添置电子阅读一体机,打造"实体传统书屋+手机App+微信+电脑PC端+数字阅读一体机+PAD"六位一体的立体职工书屋模式,实现职工阅读学习的线上推荐、交流与线下自主阅读交错平行结合的数字阅读空间。
中心工会每年积极主办"医路书香"职工读书系列活动,比如职工阅读打卡活动、主题阅读分享活动、每年积极参加上级"玫瑰书香"活动、"阅读上海"主题征文活动等,同时主办职工书香集市活动,以"职工挑选,工会买单"的方式,让职工甄选优质图书,让职工们能够以更轻松的方式享受阅读的乐趣。
中心工会不断完善线下职工书屋、职工移动书吧、职工图书角的管理和环境美化,每年更新引进大量图书,丰富了图书期刊种类,让书屋环境更舒适,图书内涵更丰富。
海派中医文化传播类
讲好中国故事,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表达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更好走向世界,上海中医药大学努力担当中医药文化国际表达的"策源地"和"引领者"。
学校坚持系统观念,建构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多维平台,如创《中医药文化》英文刊,推动国际期刊成为全球中医药人文学术领域的展示窗口;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疾病分类项目、世中联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国际标准相关工作,依托国际组织搭建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合作对话平台。
学校定期举办国际针灸培训班、上海暑期学校(中医药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医学高端人士中医药研习项目等各类国际交流培训项目,持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校方促进海外中医药中心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使者,在马耳他、泰国、摩洛哥、毛里求斯、荷兰、英国、捷克建立7家海外中医药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太极健康中心目前在海外建有希腊、西班牙2家海外分中心和1家实践基地;学校和希腊西阿提卡大学合办的中医药特色孔子学院已揭牌运营。这些海外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健康服务的多维平台,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的亮丽名片。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注重培养"中医教育国际+"的卓越教师,全力提升对外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着力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中医药翻译人才,优选孵化留学生担任跨文化传播骨干等。校方还通过开发满足海外需求的中医药国际课程、推动多语种图书在海外出版发行、推出具有文博底蕴的线上线下展览等方式,推动中医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
编辑:张菲垭 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