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脱口秀又上热搜了。
这次不是因为段子内容引争议,而是缘起于一个称呼。
一位29岁的女性观众发帖吐槽,看脱口秀被主持人互动喊“大姐”,见她不悦,主持人迅速改口“小姐姐”,她直接回了句“滚”。
虽是小事一桩,但在互联网引起了激烈讨论。一些围观群众不解:“一句‘大姐’,能把你冒犯成这样?”也有不少女性能与她共鸣,感受到“大姐”带来的年龄焦虑和社交压力。
称呼语的选择是一种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现象。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称呼女性,才能让对方感受到尊重呢?
▲称呼“大姐”是一种冒犯吗?(脱口秀现场视频截图)
丨从天津“姐姐”到东北“老妹儿”
在公众普遍的认知里,“大姐”一词没有形成什么约定俗成的负面含义,以往还是对女性的尊称。1991年央视“春晚”上,宋丹丹和黄宏在小品中就有过这样一段演绎——当黄宏求饶似地说出那句:“办事就得讲究个和气,你说对不,大姐?”宋丹丹立刻回怼:“你管谁叫大姐呀?瞧你那一脸褶子,你还管我叫大姐呐?”黄宏也赶紧解释:“我这不是尊称嘛。”
影视作品中还有一位让人印象深刻的大姐,那就是2000年开播的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剧中的马大姐40多岁下岗在家,有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这部剧的热播,也定义了一代人对“大姐”的印象。
▲(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海报)
如果文艺作品是生活一角的凝练,那么可见,不同人、不同场合、不同语气说出的“大姐”,确实会让听者感到冒犯。
然而,在一些地方方言中,称呼“姐姐”则会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在天津方言中,“姐姐”(音同“节节”,第二字为轻声)是对陌生女性的敬称。在天津的街头巷尾,无论年龄大小,女性都可能会被亲切地称为“姐姐”。从典型的亲属称谓到社会通用称谓语,“姐姐”已经实现了社会化的转变。这种称呼不仅模糊了女性在年龄、职业、相貌、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平等地表达了对所有女性的尊重和敬意,更显得大方而亲近,拉近了对话双方之间的距离。
而当“姐姐”走到东北,则变成了“老妹儿”。东北人喜欢喊年轻女性“老妹儿”,有时候还喊“小老妹儿”,这又“小”又“老”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老”不是真的“老”,而是一个词缀。但“小”是真的“小”,一是指人年纪小,二是用“小称”表亲切。
无论是天津话中的“姐姐”,还是东北话里的“老妹儿”,实际上都是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陌生人,这被称为“拟亲属称谓”,是亲属称谓语泛化的体现。在面对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际对象时,把非亲属关系的人纳入亲属行列中,来表示恭敬、亲热和谦虚,其本质是家族意识的延伸、宗族意识的泛化。
但是,这个规律并不是屡试不爽。
两年前,在杭州曾上演过一场类似的争议——一名14岁女孩在火锅店喊30岁的服务员“阿姨”,遭到两次无视。该服务员后来称,女孩的称呼显得她很老,她不能接受,选择了无视。而女孩认为,在无法判断真实年龄的情况下,称呼较自己年长的女性为阿姨才礼貌。
丨“妇女”:中文版“Miss”和“Mrs.”
既然这种“攀亲戚”“套近乎”的称谓并不能准确表达对女性的尊重,那么使用中性词“妇女”称呼女性,是否合适呢?
“妇女”,《新华字典》释义为“成年女子的通称”。词语分为两部分,“妇”指已婚女性,“女”在古代则通指未婚女性。
可见,最开始,“妇女”既包含了“妇”,也包含了“女”,已婚和未婚女性都在其内。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官方语言体系中,“妇女”一直是标准的对女性的称呼。1980年代及以前的新闻稿件、文学作品中,“妇女”几乎就是“女性”的代名词。
而到了19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字工作者们开始刻意区分“妇女”和“女性”了。“妇女”除专有名词搭配外,通常与“中年”“老年”“家庭”连用;年轻的,一般称为“女青年”、“年轻女性”。
“妇女”与“青年”在当代被割裂了。换言之,女性不愿意接纳“妇女”的称呼,本质上是现有社会价值体系将女性的“年龄增长”“回归家庭”等同于贬值。“家庭妇女”“中年妇女”这些原本中性的词语,在如今的普遍认同中,基本是与“没文化”和“无人问津”联系在一起的。
对此,《中国妇女报》曾专门撰文批评了这一现象。文章说,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万名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她们要求缩短工时,要求增加工资,要求获得选举权,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女性第一次举行游行示威,为了纪念这一活动,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联大会作出决定:自1911年起,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新中国成立当年,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令全国,将“国际劳动妇女节”确定为中国妇女的法定节日。所以,它就是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不是什么女神节,也不叫什么女王节。
丨“小姐姐”,只是权宜之策?
在称呼女性这件事上,西方是如何区分“妇”和“女”的呢?在英语世界中,将未婚女性称为“小姐”,已婚女性称为“夫人”,在未知对方婚否的情况下,称为“女士”。如果我们直接采用这三个词,能否使女性感到被尊重呢?
其实,“女士”一词在中国古代就已出现。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唐代大儒孔颖达曾对“女士”作过这样的解释——“女士,谓女而有士行者”,指女性有男性的品德、胸襟和才华。明末清初的诗人钱谦益纪念他死去的继妻王氏,夸赞她有大丈夫的“慷慨之节”,算得上是真正的女士,便说“若尔者可谓女士矣”。换成现在的话说,“女士”相当“女汉子”“女绅士”。这么理解的话,称女性为“女士”并没有体现出性别平等之意,反倒有“贴标签”之嫌。
而“小姐”这一称呼因与特殊行业挂钩,早已被扣上“污名化”的罪名。为了规避这样的误会,我们又从“二次元”文化中引入了“小姐姐”这一称谓。
▲“二次元”文化中的“小姐姐”。(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小姐姐”最初是LOVELIVE企划的粉丝对动漫中的偶像组合中九位成员的称呼,随后在“二次元”圈中频繁使用,称呼可爱漂亮的动漫角色或游戏人物,后来再限于称呼虚拟人物,逐渐扩大到一些可爱软萌的女生身上,因为这类女生最接近于动漫或游戏中的女生形象。随着网络的发酵,该词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出现在现实中的社交平台和“粉圈”文化中,指称女明星或“网红”主播,渐渐地,随着社交平台的大量出现,影响了大部分年轻人的日常交际,日常生活中一切年轻、漂亮的普通女性都可被称为“小姐姐”,“小姐姐”进一步泛化。
正如最开始提到的那位上海脱口秀主持人马上改口“小姐姐”,“小姐姐”一词似乎弥补了现代社会对于陌生女性称呼的缺失。
从语义特征上来看,“小”字作为词缀本身就有亲切、喜爱的感情特色,“姐姐”作为叠音词,本来是对有血缘关系的比自己年长之人的亲近称呼,词语本身自带一种亲切感,而且算是一种尊称,带有尊敬和礼貌之义,虽有年长之义,但是前面加上“小”字又规避了年龄的限制,弱化了“年长”的意义,反而聚焦在“年轻”。所以“小姐姐”这个称呼有了一种反差萌,自带俏皮属性,形象也更加鲜明。但是,随着使用的泛滥,这个词不免也带上了搭讪,轻浮的意味,也只能用在非正式的交际场合,适用范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有文章指出,现代社会中,对于年轻女性的称呼基本有“小姐”“美女”“姑娘”“妹子”“靓女”“女士”等,但是每个词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或使用限制,比如“美女”“靓女”等词,虽然词义是褒义的,但是由于涉及到外貌评价,而且普遍认为用在陌生人的交际之间显得轻佻,所以遭到女性排斥;“女士”的话太正式,“妹子”有年龄限制,“姑娘”一般是长辈对晚辈,都有很大的语境限制。
最后,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该如何礼貌称呼一位女性,也就不要强求了。不论称呼还是被称呼,心存善意以诚相待、开放心态尊重他人,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完)
综合《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广州日报》《国家人文历史》等
编辑:崔相光
点个“在看”不失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