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的海岸线竟然一夕之间消失了!
在1993年以前,埃塞俄比亚是一个有着1200多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海岸线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个国家的命脉,有了海岸线,就有了对外的输出输入窗口,能够极大地带动国家的发展,而海岸线的消失就相当于自断“命门”。
更何况,埃塞俄比亚一共有1200多公里的海岸线,虽然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这1200公里的海岸线怎么会一夕之间全部消失呢?
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厄立特里亚地区的独立,厄立特里亚原本是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拥有着埃塞俄比亚全部的海岸线。
但是为了厄立特里亚的独立问题,两个国家来来回回打了几十年,这几年形势才逐渐好转。
但厄立特里亚一独立,就使得埃塞俄比亚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内陆国,没有了对外的海港。
那么厄立特里亚究竟为何要独立?如今这两个地方发展如何呢?
地图划分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两国国家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
公元二世纪至九世纪这几百年时间里,厄立特里亚都是作为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的。
这个扼守在红海地区的地区,曾带动了阿克苏姆帝国的发展。
但是随着阿克苏姆帝国的衰落,厄立特里亚地区在16世纪左右遭到奥斯曼帝国的侵占。
在此过程中,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地区,分散出了多个不同的族群,这也成为后来他们发生矛盾的导火索。
意大利殖民者的到来,给厄立特里亚的经济和工业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同时也建立起了相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体系。
而此时的埃塞俄比亚却属于比较落后的封建农业国家,两个地区逐渐拉开了差距。
但是在二战结束后,英美等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展,同时也为了满足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两个地区的需求,便将两个地区强行合并成了一个联邦国家。
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口口声声表示:这是为了埃塞俄比亚和厄里特利亚两个地区的发展才做出的重大决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最重要的原因是出于自身的战略考虑。
第一,美国此举是为了防范苏联的影响扩大到中东和非洲地区,威胁到那里的石油产区和运输航道;第二,这样可以确保美国,顺理成章地占用厄里特里亚的军事设施,对抗苏联的扩张。
所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美国和苏联两个国家的争霸,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只能成为砧板上的两块“鱼肉”。
因为,厄里特里亚的民众一直反对两个地区合并,他们认为,联合国几乎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一言堂”,他们几乎从未认真的考虑或者调查过厄立特里亚的历史和实际的权益。
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但是,厄立特里亚不过是一处“弹丸之地”,如何能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西方国家呢?
最终,联合国在联大1950年保证厄立特里亚可以享受和埃塞俄比亚同等地位之后,厄立特里亚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接受了联合国的决议,两个地区也自此成为一个联邦国家。
但是这种结合原本就是不公平的,因为两个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体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样的局面造成的最终结果也就是以大吞小。
上世纪60年代,埃塞俄比亚的领袖强行废除了联邦制的决议,一纸令书将厄立特里亚地区,改成了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
他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防止厄立特里亚闹独立,却没想到这样的政策更是将厄立特里亚反抗的情绪推到了极点。
厄立特里亚的人们开始拼命地反抗,为了自己的独立自主权,但是埃塞俄比亚却采取了更为激烈的武力镇压,导致厄立特里亚的民众们愈发不满。
这两个地方的民族之间原本就有着十分尖锐的矛盾,海尔·塞拉西一世的这个决定显然将厄立特里亚地区的民众逼上绝路。
厄立特里亚开始爆发了激烈的“解放运动”。
实际上,这项轰轰烈烈的“解放运动”从1958年就开始了,当时厄立特里亚人民在一次次的游行、罢工无果之后,开始逐渐转用较为暴力的手段,试图引起联合国的重视。
但是埃塞俄比亚和美国早在1953年的时候,就签订了两个所谓确定新型合作关系的协议:《凯格约通讯基地条约》和《共同防务条约》。
美国借这两份条约公开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了无偿的军事援助和培训,又派遣军事援助到埃塞俄比亚境内,帮助镇压厄立特里亚的民众反抗。
同时埃塞俄比亚和苏联非同寻常的关系也令厄立特里亚感到犹为不满。
一些厄立特里亚联邦政府的官员因为不满埃塞俄比亚的手段,选择了潜逃出国,在国外召集厄立特里亚的民众,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
1961年,在埃塞俄比亚领袖正式确立厄立特里亚为一个省的前一年,不甘于此的厄立特里亚人民也开始了争取独立的民族武装战斗,他们先后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和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公开反对埃塞俄比亚的统治。
双方就这样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争斗。
这期间,美国不断地向埃塞俄比亚提供着军事援助,埃塞俄比亚又有着人口和国土上的优势,所以厄立特里亚这场战斗打得异常艰难。
一直到1974年,埃塞俄比亚的皇帝倒台,美国对这片土地的控制力减弱,为了及时止损,美国抽身而出,不再向埃塞俄比亚提供任何的军事援助,局势才逐渐缓和了一些。
然而这时苏联开始出手,全力援助埃塞俄比亚的镇压活动,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啊。
1977年,是非洲大陆最混乱的一年,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的矛盾还没有解决,索马里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他们和埃塞俄比亚之间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地缘冲突。
这一年5月4日,埃塞俄比亚的总统门格斯图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友好条约以及有关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随后,苏联、东欧等各国分别派出大量军事援助以及军事顾问,但是双方之间的冲突却愈演愈烈。
同年下半年,民主德国代表东欧集团邀请了埃塞俄比亚的主要领导人和厄立特里亚的解放军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谈,但这场谈判也是无疾而终,厄立特里亚更是怒不可遏地表示,民主德国和苏联这是在包庇埃塞俄比亚。
双方陷入了边打边谈的境况,光是1985到1986年这一年时间,双方军政人员就先后会晤了十次,却依旧无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甚至于,每次埃塞俄比亚提出的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无奈之下,厄立特里亚发动了全方位的“红海战役”,这场战役规模之大甚至惊动了苏联、利比亚等国家,埃塞俄比亚更是将全国85%的兵力都投入到了这场战斗中,希望能够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在厄立特里亚的抵抗下,他们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一直到1991年,通过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全体官兵和埃塞俄比亚民主革命党的共同努力,他们推翻了门格斯图的统治,成立了临时政府,解放厄立特里亚,这时,双方之间的战斗才逐渐接近尾声。
1993年,厄立特里亚在经过了两年的筹备之后,举行了全民公决,确立厄立特里亚是否独立的问题。
此时困扰在厄立特里亚人民心头几十年的心结才得以解开,毫无疑问,最终的结果就是厄立特里亚正式宣告独立,成为一个临海国家,埃塞俄比亚也就成了一个内陆国。
但是双方因为长时间被“捆绑”在一起,在边境线的划分、出海口的使用等问题上,始终存在严重的争议,双方的关系陷入低迷。
他们两个国家分别想以塞拉西和意大利划分的国界线为准,这样的分歧使得两国为此争论不休。
1998年,他们再次为此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这次战争一共造成了8万人死亡,50多万民众流离失所,双方损失惨重,不得不暂时签订了停战协议。
厄立特里亚独立
两国的民众不约而同地认为,此时两个国家丝毫没有缓和的余地,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就打个你死我活,非洲的局势陷入一片僵局。
2002年,因为联合国裁决会将争议区域划分给了厄立特里亚,引起了埃塞俄比亚的强烈不满。双方的和平协定成为一纸空文,两国之间多次爆发冲突。
2016年,埃塞俄比亚甚至公然宣称:“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埃塞有能力发动对厄立特里亚全面的战争。”
双方的矛盾几乎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
这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两个国家的关系已经完全破裂了,没有半分缓解的可能,甚至于两个国家内都爆发了严重的游行抗议活动。
谁料,2018年阿比·艾哈迈德成为埃塞俄比亚政府的总理之后,为了解开两国之间的死结,引导两个国家共同走向发展的道路,便对外宣称:“埃塞俄比亚已经接受了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边界委员会的裁决,并准备全面无条件的执行这个裁决。”
厄立特里亚政府对此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并第一时间派遣代表团前往埃塞俄比亚,表示自己的诚意。
几天后,厄立特里亚的外交部长就抵达了埃塞俄比亚的首都,双方就这样停止了战斗。
这次会面被国际成为“历史性的会晤”,随着竖立在非洲之间的“柏林墙”倒下,双方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斯亚贝巴进行了经济政治层面的磋商,双方就各自的经济形势,展开了新一轮的会谈。
但是此时的两国关系已经不同于往日,他们在一片友好的氛围中签订了《和平与友谊联合宣言》。
他们意识到,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他们在历史、语言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结束这样对峙的状态,才是真正为了国家的发展。
随着双方关系的正常化,艾哈迈德曾公开对媒体表示:“我们两个国家之间将重新恢复航线运营,海港路线也会恢复正常,民众们可以互相访问,使馆也会重新建立,我相信我们之间的隔阂一定会消失的。”
2018年9月1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是德贝西梅布尔和谢赫——扎拉姆贝萨过境点重新开放的日子,此时距离上次开放已经过了20年时间,这意味着两个国家已经迈出了走向和平的第一步。
后来双方不断强化和平协定,并深入双方的交流,稳定两国之间的局势,自此两国也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已经停止许久的经济发展上。
如今两个国家虽然虽然经济发展依旧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战争停止之后也为他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大量劳动力流入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埃塞俄比亚也不再面临没有海港口的难题。
后来他们还扩展了外交的范围,调整了外交政策,提升了地区影响力。
尽管一些反对力量也曾反对艾哈迈德的决策,但是在两个国家已经和解之后,相信他们一定能够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一条和平宽广的道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