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李光远 通讯员 郑阳 徐勇 文图
“碧竹翠影舞风姿,绿茵满目景无边。”竹子经冬不凋,自成美景,观赏之余还承载着一门技艺。
56岁的赵家富家住罗山县周党镇中心街南二组,他知“竹”常乐,坚守传统竹编技艺40余载,亦留住了心底最美的乡愁。
来到赵家富家中,一股清新的竹香扑面而来,赵家富师从父亲,从小与竹相伴。在他的家中,大到簸箕、神棚、竹席,小到提筐、篮子、花瓶等都是他亲手制作,无一不透露着手艺人的匠心独运。
“我出生在竹编世家,12岁就跟随父亲学习竹编手艺,到今年40多年了,是竹编“赵氏刀法”的第4代传人。”赵家富说,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父亲就是靠着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在赵家富的记忆中,父亲手艺好,常被人请到家里做一些菜篮、谷箩和晒篮之类的简单用具。
周党竹编历史渊远流长,竹编不仅是人们最早的谋生手艺之一,而且它还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符号而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竹编产品很受欢迎,民间竹编高手很多,人们统称这类手艺人为篾匠。现如今,随着塑料日常用品的兴起,竹编产品逐渐被替代,很多竹编艺人放弃竹编技艺外出谋生,竹编技艺频临失传,赵家富则是周党极少数竹编技艺最后的坚守者之一。
赵师傅的手法娴熟,手中的刀在竹子上轻盈舞动。他的双手因长年累月地劳作而起满了厚厚的茧,眼中闪烁着那份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岁月流转,赵家富对竹艺的热爱始终如一,他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将这片土地上的竹子化为艺术品,让这份工匠精神传承后人。
如今,竹编早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挑压的篾为“经”,而编织的篾为“纬”。纵是竹之禀性,横为人之感性,经纬间是历史与传统积蓄下的技术,亦是生活的艺术。
编审:辛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