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如何才能提前做好应对衰退的准备,衰退来袭时又该如何行动?对大衰退进行的研究和案例分析给出了答案。有些情况下,它们验证了传统智慧;而另一些情况下,它们挑战了传统智慧。其中最有趣的发现涉及四方面:债务、决策、人力管理和数字转型。
图片 | 来自网络素材来源于:《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
作者:维克多·黄与霍洛维茨
整理 | TOP创新区研究院,FTA建筑设计事务所
为什么硅谷能得以长期引领全美、全球创新发展?
数年来,无数人给出了无数答案:
这里有斯坦福大学,大学与硅谷业界、周边社区合作密切;
硅谷宽容地对待外地、外国移民及创业失败者;
硅谷拥有极佳的生活环境;
这里有优越的孩童教育成长环境,吸引了高知人群;
有发达的律师服务行业、银行业、会计师事务所、投资银行、设计顾问公司、猎头公司、企业孵化器
硅谷早先有巨额政府投资,
威廉·肖克利(晶体管的发明人之一)的妈妈在硅谷;
等等等等
清单可以列一整天。
但问题是,研究成果已然汗牛充栋,其他国家/地区这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复制”硅谷,但基本没有一个成功的。
“硅谷”究竟是什么?
如何在其他的地区复制“硅谷”?
硅谷风险投资家格雷格·霍洛维茨(Greg Horowitt)与维克多·黄(Victor W.Hwang)合著的《硅谷生态圈:创新的雨林法则》一书,就上面的问题作出了解答。
简言之,硅谷搭建出的是一种类似于热带雨林的创新生态系统。
等等,什么是热带雨林?
01
农田 V.S. 雨林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的经济模式——
传统的经济模式一般在比较可控的生产环境中,
生产的关键是要精确的控制整个环境,整个生产流程,
我们希望所有的东西都是可预测的,
甚至包括生产线的员工,多长时间去厕所,去多长时间。
农业生产的概念也是一样的:
人们希望能够预测一亩田里到底有多少产出。
这亩田里浇多少水,用多少化肥,
所有元素都需要是可控的,可以测量的。
农场中,野草显然需要被拔掉,
不仅如此,那些“意外”长出来的作物,
比如麦地长出来的蒲公英都会被铲除。
不客气地说,很多斥巨资建起的“所谓的创新园区”,
就是一个一个的“农场”。
这些园区希望有一定的确定性、它们寻求控制感,希望投放到创新中的资源能够依照计划,接近并达到目标。在这种“自上而下、遵循理性”的经济思维支配的环境下,仍可能出现大量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可以提高生产力。
但因为“野草”被拔除,因而很难出现意料之外、计划之外的创新。
但是在雨林里面,
不可预测的那些杂草才是最重要的元素。
雨林不会预先决定有价值的新物种的进化,却能够提供恰当的环境来培育偶然发现的进化,包容多种形态的生命出现。
就像达尔文进化论中说的——
“不是智者生存,也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
硅谷建立起的正是这样的雨林生态系统,从而使得创新创业者的创造力、商业智慧、科学发现、投资资金以及其他支持因素被巧妙地嵌合在一起,鼓励萌发出新想法,最终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个能够不断产出伟大创新的生态圈。
你想想,在硅谷这样的地方,
Facebook公司在20年以前,也不过就是一棵杂草而已。
那如何能够设计一个系统来鼓励杂草的产生呢?
你不可能修复雨林,种树不可能修复雨林。
你必须要控制其他的因素,比如说阳光,还有土壤的营养成分。
你观察这个环境的时候,这个时候杂草才会产生出来。
农作物在农田里面生长的最好,
而杂草在雨林里面生活的最好。
举例而言,苹果的手机iPhone在农田里面生长的最好,
就像富士康公司的生产线一样,所有东西都是精准控制的。
但是iPhone这个伟大的创意诞生的时候,其实是完全不可预测的——
它就是一株杂草!
当时,苹果的设计团队坐在一起来讨论iPhone,
他们完全不知道最后的成品会是什么样子。
他们让这个想法自己成长,
但是在这个过程里面,
完全不可预测最终结果是什么。
所以,终究而言,
硅谷它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不要去控制一些想法,
让它自然生长,看看它出来的结果是什么。
65%的创业公司失败是因为人的因素,
所有创新都是人的创新。
如果不能解决人的问题,也就没有解决创新的问题。
02
创新的七条法则
于是,两位作者和斯坦福很多同学在一起讨论研究,最终总结出来七条“人的因素”使硅谷成为硅谷。
这些是硅谷成功的软条件,而不是硬条件。
以下就是创新的七条法则(书中有14条,但我们觉得更简洁的应该是这7条):
1,破坏现有的规则,大胆梦想。硅谷吸引了大批不愿墨守成规的“叛逆者”,他们渴望自由,拒绝被传统规则束缚。这种环境让他们敢于去挑战现有的秩序,而非遵循规则来推动世界前进。
2,对新的想法有开放式的接纳。要开放,要互相听取意见,要合作,各路创业者、工程师、投资者彼此分享想法,开放心态成为了创新的催化剂。
3,信任别人,同时也让别人信任你。互信精神很重要,在硅谷,如果一个人有损人利己的行为,不用法律惩罚,他在硅谷这个圈里就混不下去了。这也大大降低了硅谷合作的成本。
4,大胆尝试,快速迭代。创新的过程就是突变和选择的过程。Facebook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就是这种理念的最佳注解。
5,追求公平而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这种文化在许多科技公司中都有体现,创业者们希望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而不仅仅是积累财富。
6,犯错误、失败,然后继续坚持。对失败友好的地方,创办新公司才容易,创新才可能。许多风投公司愿意投资那些曾经失败过的创业者,因为他们相信这些人已经学到了宝贵的教训,并且更有可能在下一次取得成功。
7,帮助别人,“Pay it forward”的文化在硅谷十分盛行,它意思是在你还没有得到好处的时候,先去帮助别人。这也是风险资本在这里能盛行的原因,即便还没有看到任何回报,人们依然愿意帮助初创企业和年轻的创业者。
那,我们现在对比一下雨林和农田之间的规则的差异性。
农田的规则是——
1. 做好你的本职工作。
2. 对你的团队忠诚。
3. 与可信的人一起工作。
4. 找到你的竞争优点
5. 一次把事情做好
6. 追求完美
7. 回馈别人给你的好处
这些规则听起来都很不错,
如果最开始我告诉你硅谷的规则是这样的,你可能也会听着点头。
但是如果你细看上图的左边和右边,
你会看到它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左边(雨林规则)的那些规则是:
创造混乱,制造混乱,制造不可预测性的一系列规则
但右边(农田规则)的那些是所有的事情都是可预测的。
我们再简化一下:
1. 开放性 V.S. 卓越
2. 多样化 V.S. 忠诚
3. 差异化 V.S. 靠谱
4. 公平 V.S. 成功
5. 实验 V.S. 质量
6. 工作和玩一样 V.S. 精准
7. 给予 V.S. 回报
有趣的是,几乎所有新的创意都是从左边开始,
等它变大的过程中,就会往右发展。
所以,中间的这条线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的鸿沟,
左边的区间是创新的状态,右边那个区间是生产线的状态。
这条文化鸿沟非常难以逾越。
左边是基于“创新价值”的社会契约,右边则基于“生产价值”,它遵循的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规则,这是两种根深蒂固的商业文化和社会契约之间的对抗。
大部分的小公司从左边开始,它不能够跨越这个文化鸿沟,不能够真正的变成一个大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死掉了。
大部分大的公司,他们停留在右边这个区间里面,它不能够有新的创新出来,最终也会消亡。
成功的公司必须同时存在于创新和生产两个领域。
这很难做到。
左边的创新者常常认为右边的管理者冷酷无情、缺乏远见;右边的管理者常常认为左边的创新 者轻浮而不切实际。但实际上,双方都需要对方。
只有左边的理念是死胎;只存在于右边的机构将成为恐龙。
03
如何构建“雨林”生态?
那如何真正地去用行动去构建一个“雨林”呢?
这里我们说到6种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大胆尝试,
你只有去做了,才能够学到,你去想理论,永远学不到。
第二要鼓励多样化,
创造一个环境,让大家多沟通,有多样的人,多样的背景。
第三要向大家宣传创业楷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第四是营造互信的部落
建立部落,让这个人群之间内部可以互相信任。
第五是够制造一个社会的反馈系统,
系统里的人表现好的时候有正向反馈,表现不好的时候有负反馈。
第六是公布行为准则。
人实际上是独立的,是分隔开的,人和人之间其实是有鸿沟的,
只有信任可以降低人和人之间的鸿沟。
制造硅谷生态环境的核心其实是人的因素,
是如何降低人们之间的信任成本,打破人和人之间的墙。
再回到雨林,看一下雨林的环境吧,
每一棵典型的红木林在它的生命周期会释放出十亿的种子。
种子发芽的时候,它其实也就是野草而已,
只要有一棵种子成为大树,雨林就可以继续生长。
而当小苗成长到大树的时候就非常激烈,
因为只有一棵能够占据这个位置。
最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是和人、和文化相关的,
而并不是资源的堆砌。
那么讲了那么久,雨林到底是什么?
三个词来总结雨林:
①恐惧。人们恐惧害怕的东西,组织了创新。
②信任。信任的增加可以提高创新的产生。
③热爱。它让你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来克服困难,做一件很不容易做成的事。
希望我们有更多的雨林!(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