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慎始”,不要“怠终”

——谈兵法“慧”处世(63)

文/路秀儒

《孙子兵法·计篇》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火攻篇》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孙子兵法》首篇与倒数第二篇强调的是同一个问题:慎战。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地形篇》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孙子兵法·用间篇》曰:“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

《孙子兵法》第三篇、第十篇和末篇强调了同一个问题:“知”,并且都强调到了“知彼”。

《孙子兵法》惜墨如金,全篇仅有6000字左右,为什么会出现前后重复一个问题、赘述一个思想的现象呢?

这应该不是孙子的疏忽和《孙子兵法》的逻辑缺陷,而是孙子有意为之,是他的刻意重复、特意强调、重点提醒,折射了他慎始慎终、善始善终、始终如一的思维趋向。

自古以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慎始为基、慎终为要,而慎始容易慎终难。比较典型的当数淮阴侯韩信,此君始成在能忍,终毁在忍性不足。

少时的韩信能够审时度势,不吃眼前亏,面对“胯下之辱”,选择隐忍,演绎了一段人生智慧佳话。功成名就后的韩信,则经受不住名利的诱惑,居功自傲,伸手向刘邦“索王”,引发刘邦的不满和猜疑;后来在刘邦、吕后的不断打压之下,不是选择隐忍,而是心理失衡,不满之意常常溢于言表,甚至打起了“谋反”的主意。结果,“攻必克,战必胜”的一代名将,功亏一篑,先中计,再被囚,再被贬,后被杀,上演了一出人生大悲剧。

名人贵族如此,市井小民也容易犯慎始怠终的毛病。有的刚“出道”时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有了一定成绩和地位之后,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说出出格的话、做出离谱的事,也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追悔莫及。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有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孙子的智慧与老子的教诲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在告诉人们,要养成慎始慎终的习惯和定性,防止和避免半途而废,功败垂成。

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到慎始慎终、善始善终虽然并非易事,但只要坚守该坚守的规矩、遵循该遵循的规律、坚持该坚持的志向、笃定已经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不会让自己、让家人失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路秀儒,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大校。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