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茂县云羌村神树节上的妇女丨徐献
由于工作原因
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拍摄
用我有限的时间
留住那些即将消失的东西
羌(qiāng)族
大多居住在地势险峻的高山
二十三年寻羌痴心不改
每次进入羌寨拍摄
对我而言都是一次生命体验
充满了挑战
凝视与对望:二十三年寻羌路
▼点击收看▼
视频拍摄制作 :徐献
徐 献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理事,曾获评四川摄影“十杰”,诸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地理》《摄影世界》等杂志刊用。业余时间深入汶川等羌族聚居地区,系统地记录羌人的居住环境、建筑及日常生活。
作品《羌》系列获第二届、第五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大展金收藏奖,作品《羌人》获第十四届四川省摄影艺术展览金奖,出版有《羌寨——汶川羌区地震前的最后镜像》《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等专著,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
羌地纪事
文图丨徐献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接触照相机,用仅有的1200元买了一台理光KR-10相机,进入藏区开始摄影,踏上了摄影之路。从此,摄影改变了我的人生。
【初识羌地】
汶川龙溪羌寨
2001年12月,一位在四川理县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在蒲溪大山里,有美丽的风光,在他的帮助下,我带着相机走入大山深处的理县蒲溪羌寨,寨子在高山峡谷中,道路崎岖险要,从乡政府到寨子,用了近一个小时。
当进入寨口时,眼前古朴的羌族建筑震撼了我的眼睛,土黄色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房屋的背后是大山,在阳光下好似一幅油画,这一刻,我便喜欢上了这里。
第二年我又与几个朋友前往蒲溪拍摄羌人杀年猪,村支部书记韩水云热情接待了我们,晚上,我们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天,一边烧烤着新鲜的猪肉,一直到深夜。
第二天,大雾笼罩了山寨,初霜打在金黄的玉米上,远处黄色的玉米和古老的建筑隐约可见,在房顶上,我为书记全家拍摄了一张全家福,也是我的第一张羌族合影。这次拍摄让我开始关注羌族,不经意间叩开了中国西部这片古老土地之门。
理县增头寨
我开始查找关于羌族的一些相关资料,费孝通、任乃强等专家的书籍、论文成为我的重要阅读点。从中,我开始了解羌族的历史脉络。
古羌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的迁徙之路,最早的羌族聚居地在甘肃、青海河湟一带,后来开始了迁徙,其中一部分进入了岷江上游一带,这就是今天汶川、理县、茂县的羌民。
2005年4月,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摄影大师庄学本的《尘封的历史瞬间》,书中收集了许多他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羌地影像,他的影像和文字生动详实地记录了当时羌地的社会状态,极具人类学、民族学价值。庄学本的摄影深深地影响了我。
【寻羌之路】
传统的羌族婚礼
由于工作原因,我不能像职业摄影师一样有大把的时间,只能利用工余和休假时间进行拍摄,用我有限的时间去留住那些即将消失的东西,于是,羌族的婚礼、葬礼、挂红、祭祀开光等进入我的镜头。
羌族大多居住在高山或者是半高山,地势险峻,每次进入羌寨拍摄,对我而言都是一次生命体验,充满了挑战。
羌笛传人
2007年10月2日,我与友人开车沿着陡峭的山路前往位于龙溪乡最为险要的大门寨。从山脚到大门寨的路并不算远,只有6公里,但是,汽车行进在山路上,右边是山崖,左边是落差上百米的陡峭山坡。
狭窄的山路勉强可以通过,在不少的拐弯处,轮子有一半悬在崖外。这短短的6公里路程,我们来回花了6个小时。
在大门寨,古老的寨子让我感受到了羌族建筑的雄伟。在一处悬崖边上矗立着一块残墙断壁,任凭风吹雨打,巍然屹立,与身后的群山为邻,伴随着龙溪羌人经过了不知多少春秋。
在回程的路上,一位顺路搭车的当地人惊讶地说,大门寨是汶川地势最险最高的寨子了,以前几乎没有外人来到这里。当汽车到达山脚时,我和友人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不约而同说,回去好好喝一杯,这天晚上,酒量甚小的我喝醉了。
喝开坛咂酒
后来,我近百次地进入羌区,汶川的龙溪沟阿尔寨、离别寨、俄布寨、大门寨、木上寨,理县的增头寨、西山寨、列列寨、大岐山,茂县的赤不苏、九龙寨、后村、黑虎、三龙沟、白溪沟,北川的青片河流域、白草河流域,松潘的小姓沟......无论河谷还是高山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羌族沙朗舞跳起来
2015年1月,我的第一本关于羌族的专集《羌寨——汶川羌区地震前的最后镜像》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更为有幸的是2018年1月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一书,将庄学本在90年前拍摄的羌族影像与我现在拍摄的影像收录在一起,并于同年6月举办了“凝视与对望——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摄影展览。
【羌在当下】
狩猎节上的羌民
在20余年的拍摄过程中,我用镜头和文字,有计划、系统地记录羌人的居住、日常生活,汶川“5•12”大地震后,羌族文化遭遇自1934年叠溪大地震后的又一次重创。羌区的变化越来越大,眨眼间有些东西就消失了,这对于只有工余时间拍摄的我来说,有了深深的紧迫感。
狩猎节上的推杆体育活动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羌文明再次与当下的重建发生了碰撞,从羌族的建筑形态到羌族的文化核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特别是羌族建筑,我即时调整了拍摄思路,坚定了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羌区核心区域的影像记录,从影像人类学、社会学的视角,深描这个民族,拍摄区域扩大到了整个羌区,足迹走遍了羌寨。
女儿们帮父母合影拍照
在羌区拍摄,我有一个特别的感受,羌族人对待子女教育的理念,非常值得褒扬,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犁地播种勤施肥,粮食收割磨成面,背水拧麻学织布”,从小就很注重对孩子的劳动能力的培养。
2017年10月9日,我在理县增头寨余明花家里拍摄,在聊天中,她带着自豪的语气告诉我“两个女儿都上了大学,大女儿在山东大学读法律专业,研究生学的是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始进入实习期了,小女儿在西南大学读大二了。”类似这样的情况,在羌族地区还不少呢。
温暖的火塘
于是,在八年前我开始了一个新的选题《中国羌族人家》的拍摄,走进一百个羌族家庭,拍摄一百幅仪式般的影像,为羌族平凡人家留史,用文字讲述他们的故事。
《凝视与对望》摄影展览现场
▼点击收看▼
继续,深度阅读更精彩
请关注徐献羌族专著
《羌寨——汶川羌区地震前的最后镜像》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
《羌族影像志——从叠溪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影像人类学先驱、摄影大师庄学本与当代著名摄影师徐献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
行者无疆,痴心不改
用影像记录社会与时代
记录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让冷却的光阴重新回暖
让尘封的历史清晰如昨
策划主编审核:李芹
编辑制作:郭家霓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