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日报”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陕北民歌多为上下两句式结构,两句一押韵,形成一个段落,很适合比兴手法的运用。其中,信天游最为典型。
“一对对白鹅河湾湾站,想起我哥哥心缭乱。”
“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言实。将所表达的主题与不相关的事物结合联系,抽取二者共同之处,索物托情,再加上尾字协调的韵律,达到了巧妙贴切、浑然一体的艺术表现效果。
陕北民歌选。
比兴手法最早见于《诗经》,在汉乐府诗、唐诗宋词和现代诗中都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在陕北民歌中,比兴手法同样广泛应用,以星辰日月、山水沙土、风云雨露作比;也有以花草树木、鸟禽虫鱼作比;还有以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作比,直白自然,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传神灵动的画面感。
“从结构、歌词、旋律来看,陕北民歌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既易于传唱,也让听者容易感知到歌里饱含的情感和思想。”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歌舞剧院青年歌唱家沙莎说。
除了比兴,比喻、夸张、比拟、设问、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在陕北民歌中也随处可见。一首歌甚至一句歌词中就囊括多种修辞手法,让陕北民歌有着极强的表现力。
新时期陕北民歌手专辑墙。
语言风格、表现手法、音乐特征、文化背景都独树一帜的陕北民歌在不同时期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从反映劳动者和劳动生活的传统陕北民歌《揽工调》《打夯号子》《走西口》《泪蛋蛋抛在沙嵩嵩林》等,歌曲基调大都苍凉悲情;到延安“鲁艺”时期,一批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对陕北民歌进行收集、整理、改编、创作、出版,《翻身道情》《绣金匾》《东方红》《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出现,这时候的陕北民歌基调变得乐观昂扬。
20世纪50年代,中央歌舞团第一支陕北民歌合唱队组建,他们筛选部分陕北民歌将其改编成领唱、合唱等形式,陕北民歌不再只以单声部、独唱形式演唱。1954年,《三十里铺》《兰花花》等合唱曲目在全国十大城市巡演,陕北民歌唱响国内大江南北。
20世纪80年代,以陕北民歌为底色的“西北风”蓬勃兴起,《信天游》《黄土高坡》等流行歌曲风靡全国。紧接着,电影让陕北民歌通过银幕以全新的形式传播。《人生》里的《叫一声哥哥你快回来》,《黄土地》里的《女儿歌》,陕北民歌的“添色”增加了电影艺术感染力的同时,也助推其行业发展。
陕北民歌的主题和内容跟随社会的变迁发展发生着变化,但陕北民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贴近生活的创作内涵恒久不变。
2019年起,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人赴榆林多地进行“陕北民歌新时代采风创作活动”,历时三年创作录制《陕北绿了百姓笑了》《威风腰鼓黄河口》《山沟沟来客》《山变水变你不变》《走榆林》等15首展现陕北新风貌、新生活的新民歌作品。
“新民歌把新时代下陕北老百姓质朴的心声和真挚的情感唱了出来,反映出陕北从过往到如今的新变化、新风貌和新气象。陕北民歌仍要紧扣时代、与时俱进,敞开心胸去拥抱当下、拥抱变化。”沙莎说。
沙莎在意大利罗马演唱《三十里铺》等陕北民歌。(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陕北民歌不仅在国内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而且在奥地利、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海外国家的音乐厅内也接连奏响来自黄土高原的天籁之音。
“走出国门不仅为陕北民歌、陕北文化的对外交流打开了一扇扇‘窗户’,也让外国人通过陕北民歌感受我们蕴含其中的民族精神和气节。”谈及多次去国外演出陕北民歌的经历,沙莎深有感触地说,“在国外演出,我也会听到外国人用汉语和英语演唱陕北民歌。音乐无国界,同样,陕北民歌也没有国界,陕北民歌和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值得被更多人听见和感受。”
来源:群众新闻网
编辑 叶蕊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