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江苏省科技大会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京召开。苏定强院士获2023年度省基础研究重大贡献奖;265个项目获2023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5个、二等奖73个、三等奖147个;9名青年科技人才获2023年度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9家企业获2023年度省企业技术创新奖;6名外籍专家获2023年度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突出原始创新、突出服务国家战略、突出青年人才培养、突出科技惠民利民,是获奖项目最主要的特点。
“80后”成为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获奖项目中,超过41%由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领衔完成,其中有13名“80后”人才领衔完成一等奖项目,为历年最多。东南大学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柴人杰正是其中之一。他既是省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也是一等奖项目“通过基因治疗恢复耳聋患者听觉功能”的第一完成人。他开创了通过干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耳聋患者听力的全新研究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开启了耳聋基因治疗的新时代,目前已有15例先天性耳聋患者通过基因治疗恢复听力。
他所率领的课题组,出了名地拼,平均每周工作超过70个小时。即便是深夜,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的小楼,也总是亮着灯。柴人杰介绍,这个项目包含理论与技术上的创新,实现了生物信息学、病毒学、药物工艺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因此,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难题,他常跟学生们说,“困难没有决心大,只要有决心,再多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从耳聋基因治疗全球第一篇临床研究论文,到第一个临床指南制定,再到参与第一个临床标准制定……”柴人杰的目标,永远是“第一”。他介绍,我国视听障人士达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总人数的30%以上。其中,60%的先天性耳聋与遗传因素有关。OTOF基因突变是导致先天性听神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患者通常表现为重度、极重度或完全听力损失和言语障碍。
“失去听力和语言能力,不仅患者本人非常痛苦,也给他的家庭带来很沉重的负担。造成先天性耳聋的基因,目前已确定的有225个,我们已经走出了0-1。我们未来还要做到1-255,目标是要把255个逐一攻克,让更多的耳聋患者恢复听力。”柴人杰说。
对于药物、噪声、衰老等造成的后天性耳聋,柴人杰的团队也在研究干细胞治疗方案。他们目标是建立将神经干细胞移植与人工耳蜗植入相结合的新型临床综合技术体系。通过人工耳蜗替代毛细胞功能,同时利用神经干细胞再生有功能的听觉神经元,重建听觉环路,从而显著提升人工耳蜗的治疗效果。
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大国重器”建设
此次获奖成果中,有154项成果应用于重大战略工程、重大民生工程。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涂覆材、空间站低温储存装置的隔热材料、载人航天和探月设备所需的力触觉感知技术……诸多大国重器都有“江苏智慧”在贡献力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照峰开发的航天级轻质纳米真空绝热板,成功应用于我国问天实验舱低温实验保冷设备,他获得了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他介绍,团队历时6年,经过上百次实验开发出超低导热长寿命轻质纳米真空绝热板,突破了气相纳米氧化硅微结构调控、复杂真空成型和封装安装技术瓶颈,确保了真空绝热板性能长期稳定,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在相同保温效果下,真空绝热板厚度仅为传统保温材料的1/5-1/8,解决了问天舱保冷设备轻量化与小型化难题,提高飞船内空间利用效率,为飞船开展超低温试验提供了解决方案。他表示,这种材料应用前景广泛,未来还有望应用于南极昆仑站的扩建工程中。
对肺癌实现“精准打击”
科技服务民生,不少获奖项目与老百姓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资源环境领域的19个获奖项目,形成一批从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到生态修复的全链创新成果;现代农业领域的16个获奖项目,在优良品种选育、食品加工、设施农业等方面开展创新应用;医疗卫生领域的33个获奖项目,实现内外科精准治疗等关键技术的重要突破。
江苏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陈亮领衔的“肺段切除术为核心精准诊治早期肺癌的体系创新和应用推广”项目,获得了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项技术体系的特点在于对肺癌实现了“精准打击”,以往肺癌患者需要切除肺叶,而陈亮采用的技术则对肺的解剖结构进行细分,实现了以肺段、亚段为单位的精准切除,切除肺组织较传统方法减少35%。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合作研发的方式,建立了肺三维重建与手术导航系统。该项目技术治疗早期肺癌患者5000余例,整体疗效显著优于日本、美国。累计培训国内外学员1000余名,技术成果在华西、瑞金等200余家医院应用。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