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来是人情社会,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可有这样一个人,他无惧世俗的看法,不在乎功名利禄带来的声望,仅以他纯粹的热爱科学的心,独行在这世间,既显得格格不入,又让人倍感钦佩,他就是北大校长饶毅。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
饶毅,1962年出生于江西,从小就十分聪明。16岁的他便通过高考考入了江西医学院,随后他又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攻读研究生专业。1985年毕业后,出于对科学的热爱,他没有就此停止学习的步伐,而是出国去美国加州大学继续深造,用了六年的时间攻读了博士学位。
之后,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博士后的工作,并且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教授,自然而然也获得了美国的绿卡。可是,饶毅并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
即使身在国外,饶毅也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所以在他学成之后,第一想法就是回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于是他舍弃了美国国籍,辞去了西北大学的教授职位,毅然地回到了中国的土地上来。
他的信条,始终都是要做一个有贡献的人。他认为,一个人价值的永恒不在于外界价值,而在于你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他父亲曾在上个世纪建设了国内最早的ICU之一,耳濡目染,他也想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于国于民都有贡献的人。
2007年饶毅正式回国,之后他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担任院长一职。在事业巅峰时期离开美国,回到中国,如同上世纪钱学森回国一样,他被大家公认为是“新时代归国潮”中的代表人物。
回国之后他继续专注研究,在国内外的科学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同时他也关注国内的科研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中国科学未来的前进方向,忧国忧民。
因此,2010年饶毅获得中国新闻周刊颁发的“十年影响力科教领域人物”的荣耀。很多人都敬佩他是爱国科学家,他本人却说,爱国科学家应该是像张昌绍那样的。在祖国最苦难最艰辛的时期回国的人,而不应该是像他这样在和平年代回来的人。
张昌绍是用中药研究抗疟疾药的先驱,出生在19世纪初,年轻的时候因为成绩优异,获得了公费留学伦敦的机会,随后在哈佛大学进修。1941年,正值国内抗日战争时期,张昌绍拒绝美国给他的高待遇,毅然回国。
饶毅选择与这样一个人比较,可见在他心里,并没有把自己放弃美籍,毅然回国这件事看得多么重要,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不再参加中科院院士评选
也许是因为饶毅在美生活多年,受到了美国文化中自由主义的影响,也许是身为科学家本身具有的实事求是的精神,饶毅本人十分耿直,说话从来都是直言不讳,直击要害。
他曾经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中发表过一篇名为《中国的科研文化》的文章,狠狠批评了中国现在的科研现实,说,在中国科研做得好不如人际关系搞得好。他亲眼见到过几个老院士给一个处长陪笑的画面,十分痛心,于是发表文章怒斥这种行为。
院长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是终身的。院士称号不仅代表了一个人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更代表了一种荣耀。
而拥有这样荣耀的人居然给一个处长赔笑,对他来说很难理解。他回国后,致力于在中国科研文化方面的制度改革,坚决反对在学术研究中拉关系,走后门。他的好友施一公,和他有一致观点。两人都是享誉国际的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都有着很高的地位。
正因为他的耿直,2011年,选举院士的时候,饶毅落选,和他立场一致的施一公也落选了。反而是舒红兵当选院士。
舒红兵曾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特聘教授,后来做了武汉大学的副校长。尴尬的是,饶毅是公认的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相比之下舒红兵的科研成果并不足以与饶毅比肩。
面对这样的结果,饶毅表示,他今后不再参选院士,他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官衔高低,而在于贡献大小。有浪费在人情世故上的那个功夫,他还不如去做更多的有价值的事情。
此后2013年,施一公也选上了院士。而饶毅就像他说的那样,一直低调搞科研,再也没参选过院士。
可这场“恩怨”到了2020年,又被人提及,起因就是新冠病毒,让整个武汉被封闭,所有人的心都牵动了。这时,中国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王延轶居然声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一时间开始了全民购买双黄连的高潮。
后来,各大官媒纷纷出来辟谣,让大家停止购买双黄连,并没有依据证明双黄连可以在人体内抑制新冠病毒。
王延轶正是舒红兵的妻子,因为这么一桩奇葩事,当年舒红兵当选院子而饶毅落选的事情又被翻了出来。不仅如此,大家还发现,之前饶毅还给舒红兵写过一封信,让舒红兵劝妻子王延轶辞去武汉病毒研究所所长一职。
饶毅认为王延轶的专业是免疫学,病毒研究主要是微生物专业,两者专业并不对口。而且她资历太浅,王延轶当选所长时才37岁,并不是因为年龄不够格,而是她没有足够的研究经验,和让人心悦诚服的科研成果。所以让舒红兵劝妻子退位让贤。
仔细研究一下王延轶履历,能发现她最初是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北京大学,在国外读完研究生后,跟着老师舒红兵也就是现在的丈夫,去了武汉大学读博。
至此人生像开挂一样,博士毕业半年后就成了副教授,2014年之后进入武汉病毒研究所,从主任、所长助理,到2018年成为所长,一共用了4年时间。可让她被记住的却不是她的成就,而是在疫情期间向大家“推销”双黄连。
师生恋不一定就是错的,有个厉害的老公也不是错的。但是在其位不谋其职。一定是错的。只是这种错,大多数人都不敢说出来。而饶毅敢于阻止这种现象,反对德不配位的科研人员,即使不是院士,谁又不会为他道一声“佩服”呢。
饶毅也不是只会给大家提意见,他还十分敬佩那些一心搞学术的前辈,并用自己的方式推荐给世人。
推荐屠呦呦,辟谣自己是“诺奖”推手
在饶毅决定不再参选院士后,他写过一篇名为《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的文章。因为选在了一个特殊的时机发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后来饶毅自己也承认,这篇文章是在“哗众取宠”,他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更多人关注屠呦呦,和像屠呦呦一样的老科学家,并希望能推动他们获得诺奖。他认为这些前辈尽管不是院士,但他们的学术贡献足够拿一个诺贝尔奖。
幸运的是,屠呦呦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于是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饶毅在背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于是很多人都说他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推手。
可这个说法被他本人否定了,他表明自己只是研究了青蒿素和抗疟药发现的历史,做了一个历史项目。
并没有提及自己写文章的事情,而是从学术方面解释了一切。潜台词里告诉大家,诺贝尔奖是对屠呦呦科研成果的肯定,他并没有参与整个科研过程,诺贝尔奖自然跟他没有关系。
网上曾经流传过一段北大校长刷爆了朋友圈的毕业致辞,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如何在诱惑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却很值得”,这位“北大校长”就是饶毅,而这段话既是他对毕业生的寄语,也是他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
而今,饶毅依旧在为他的科学研究而努力着,并且始终初心不改,“虽千万人,吾往矣”,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希望今后的中国会有更多这样的人出现,一起把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