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是自然界中能够找到的最重要的元素,带有放射性,半衰期为数十万年到45亿年。1789年,德国化学家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特从沥青铀矿中发现了铀。最初,它被用于瓷器的着色。当人们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后,它就成了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和核燃料。由于涉及到核武器问题,铀浓缩技术一直是国际社会严禁扩散的敏感技术。
1954年,一些犹太商人通过某些手段找到中国,向我国推销和销售硝酸铀酰,称这是浓缩的铀235。铀在自然界中有三种同位素,只有铀235可以用作核反应。而自然界中的铀235极少,需要从铀矿中经过复杂的工序才能提炼出它。因此,它成了稀有的战略物资,价格昂贵。犹太人曾参与美国原子弹的研究,他们手中有铀235也不奇怪。当时,中国还没有铀235,恰好中国也打算研究核武器,故犹太人找上门来,想把手上的铀235卖给中国,这价格自然也不低。
周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要求近现代物理研究所限期确定该样品质量和真伪。我国那时候还没有重同位素质谱计,检测非常困难。谁能担当这个大任?这时,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的主任杨承宗站出来了。他是江苏吴江县人,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到1946年期间,他一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从1947年开始,他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还获得了该校的博士学位。
1951年,杨承宗响应总理的号召,放弃法国优厚的待遇,突破重重困难,历经曲折,回到祖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回国时,还带了10多箱的珍贵资料和器材,被任命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两个研究室的主任。虽然近代物理所人才济济,但放射化学研究唯有他一人。所以,确定犹太人带来的样品真伪的重任,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接到周总理的命令后,在没有重同位素质谱计的条件下,杨承宗根据放射系的蜕变原理,完全用放射化学方法,确定了该铀样品中铀235的含量仅仅相当于天然铀,并没有达到核裂变说需要的标准。换句话说,这帮犹太人是骗子。他的结论,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维护了我国的尊严。
后来,杨承宗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编写了放射化学方面的教材,为中国的放射化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很多这方面的人才。他的右眼,也因为长期受到核辐射而失明了。2011年5月27日上午,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科大建校元勋、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杨承宗老人,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