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翟德芳/文5月底结束山西的访古之行以后,到现在已经好几个月过去了。期间我一直在思考下一步的访古从哪里开始。反复思量之后,我决定把河南和陕西作为再次出行的重点。之所以如此决定,是因为河南和陕西也是文物大省,如果说山西的地上文物是全国最丰富的,那么,河南和陕西的地下文物应该在全国排前两名,所以不愁无古可访。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陕晋豫地区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是中国的腹地,是中国历史上文明发源最早的区域,三皇五帝的传说基本上都在这个地域,所谓“中国”,其实最早时,就是指这个地区。我已经访问了山西,下一步理当走一趟河南和陕西,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中原板块的文物地图。

此次豫陕的访古之行,首站其实在河北,是河北省临漳县。临漳也属于邯郸市。我上次的山西之行,第一站就是到邯郸,不过之后是西进、穿过太行山往山西进发了;此次我将邯郸下面的临漳作为第一站,是因为这里是进入河南的门户,过了临漳,就是殷都安阳了。话是这样说,其实磁县、涉县、武安县、临漳县等4个县历史上就属于河南,只不过 1949 年省域区划调整,才划归河北。

不过选择临漳的主要原因还不在此,是因为这里的邺城遗址是由曹操奠基建立,之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都城遗址。此地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肇始地,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所以我南下河南,邺城遗址是必看的。

说到邺城,我还有一个心结,当年在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的时候,编委会秘书徐光冀先生就主持邺城遗址的勘探发掘工作,常听他讲起邺城遗址的情况,因此很想实地看看,但这个心愿始终没有实现,今天来到,算是了结了一桩 40 年的愿望。

古都邺城的前世今生

临漳古时称邺,传说是颛顼的孙女女修之子大邺的封地,故名。公元前 658 年,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首筑邺城,作为他称霸中原的战略之地。战国时期,魏文侯把这里定为陪都,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他革除陋习,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城很快成为繁荣富庶、易守难攻、交通便利的战略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邺城西门豹祠后赵建武六年( 340 )勒柱刻石

东汉末年,邺城是割据河北的袁绍的统治中心。建安九年( 204 )曹操击破袁绍之子袁尚,据有邺城。受封魏王后,开始按照王都规制,在邺城大规模展开营建,以此作为其统一北方、兼并群雄的根据地。

曹操先后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铜雀(铜爵)、金虎(后改称金凤)、冰井”三台,《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之战败后大宴铜雀台,就发生在这里。经过曹操的经营,邺城迅速成为全国文化、经济中心之一。故此曹丕代汉,移都洛阳,仍把这里作为北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魏邺城遗址平面复原图

西晋建兴二年(314),为避晋愍帝司马邺的名讳,又因此地北临漳河,邺城改名临漳,并先后成为南北朝时期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尤其是在东魏北齐时,邺城发展至最高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权臣高欢挟持孝静帝元善见从洛阳迁都邺城。当时邺北城已破烂不堪,高欢依着邺北城的南城墙,建起邺南城内城,其外围则是大规模的外郭城;538年更营建了规模更加宏大的邺南城。他别出心裁,将城垣的平面布局由方形改为乌龟形状,成为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龟形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邺城遗址复原沙盘(中间城壕环绕部分为邺北城和邺南城)

北齐时期大规模重修邺北城、邺南城,使得邺城在城市规模和功能上日趋强大完善,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地位的国际性大都市。东魏北齐时,佛教成为国教,国都邺城成为全国佛教的中心。但邺城很快衰败。 577 年,北周灭北齐,改邺为相州治所,邺城从国都降为州治。 580 年,相州总管尉迟迥从邺城起兵、反对外戚杨坚擅政,旋即失败。杨坚担心邺城再起叛乱,下令把所有邺城百姓连同相州、魏郡、邺县三级治所一律南迁至45里外的安阳,彻底摧毁邺城,一代名都邺城从此成为废墟,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20 世纪 50 年代,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到邺城进行考古调查,为邺城考古的开端。 1983 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邺城考古队进驻临漳,经过持续勘探、发掘,揭露出宫城、建筑基址、城墙、城门、护城河、道路、渠道等丰富的城市元素。

从 2015 年开始的考古勘探和发掘,累计勘探邺南城宫城面积约 27.4 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 8524 平方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用具;确认邺南城宫城内部位于轴线上的宫院墙址,新发现了一批规模宏伟的宫室建筑。此后还确认出位于邺南城宫城中轴线北部的 206 号大殿为东魏、北齐时期皇帝寝宫。邺城考古已经可以清晰地复原出北朝邺城的平面布局和城市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潜伏城门遗址及复原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邺城考古队还于 1996 年在漳河河道内发掘出邺城的地下潜伏城门。这个城垣下的城门用青砖砌成,券顶大部分保存完好。城门入口处在邺北城里面,向南进入斜坡通道,北高南低,城门通道穿越南墙。经测量,城门宽 3 米多,高近 4 米,通道长 40 米,出口门道设有门槛、石枢、石排水暗沟,城门外连接着一条东西战壕。

该城门应是曹魏至十六国时修筑的,显然是为埋伏奇兵、实施突然袭击而用,因此可称其为“伏兵门”,充分体现了古人作战的智慧。有人推测,这个秘密通道可能就是传说中“曹操的兵数不清”一说的“转军洞”。

考古工作反映的邺城规划和布局

曹魏北朝邺城遗址位于今天的临漳县邺镇一带。根据考古勘探,确认邺城遗址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大部分。邺北城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的都城。邺南城则是东魏、北齐两朝的都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雀三台复原模型(左为金虎台、中为铜雀台,右为冰井台)

邺北城(今河北临漳境内)的范围,据记载是东西 7 里,南北 5 里,周设 6 门。实际勘测结果为东西 2400 米,南北 1700 米。一条连接建春门和金明门的东西大街,将邺北城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部中央为宫殿区。宫殿区西部为禁苑铜雀苑,又称铜爵苑,是建安(邺下)文人的重要活动场所。曹操在铜雀苑西侧的城墙上修筑了三座高大的台榭,由南向北依次是金虎(凤)台、铜雀台、冰井台,是中国古代台式建筑的巅峰之作。三台内设马厩、武库。宫殿东面为贵族聚居区戚里及衙署。城南部为居民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被南北向道路分割成长寿、吉阳、永平、思忠四里。

北邺城规划整齐,交通便利,其布局前承秦汉,后启隋唐,它的中轴对称制度、单一宫城布局、明确功能分区的设计理念,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上影响深远,考古学家杨泓综合都城、建筑、墓葬、造像诸方面遗迹和遗物,提出“邺城规制”的概念。起自三国时期曹魏邺北城,经北魏洛阳到东魏—北齐邺南城,终于隋唐长安城所形成的“单一宫城居北、中轴对称分布”的都城格局,被学者们肯定为中古都城的典范。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均沿袭这一思路,就连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邺城建造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邺城的中轴线布局

曹魏时期,漳河在邺北城城外北面流过。穿过邺北城中间的河流称长明沟,即引漳水而来,是邺北城主要的用水来源。但后来因漳水泛滥与改道,邺北城遗址遭到严重破坏,今地面所存,仅金虎台、铜雀台等部分残基以及瓦当、青石螭首等遗物。

铜雀台出土的青石螭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铜雀台出土的青石螭首

邺南城据记载是东西 6 里、南北 8 里 60 步,实测为东西 2800 米、南北 3460 米。其城垣迂曲,墙外有护壕。城北部中央为宫城,宫城之北有后苑。城南部为居民区,分设里坊。正南门朱明门经发掘得知为三门道,门南侧有方形阙楼台基。南城紧靠邺北城,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邺南城的北门就是邺北城的南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邺南城朱明门遗址复原图

邺城出土的精美文物

提到邺城出土的文物,必定要讲到北吴庄佛教造像坑。 2012 年 3 月,社科院考古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邺城遗址东部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 1949 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佛造像,共出土各类造像 2895 件。

这批佛教造像绝大多数是汉白玉造像,少数为青石造像,时代跨越东魏、北齐至唐代初期,其中的“龙树背龛”佛造像精美绝伦,为中国北方佛教史上首次发现。这一考古发现,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所发现的规模宏大(长 400 米)、地理位置重要(邺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无疑具备了皇家寺院的气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吴庄出土的东魏时期佛像残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吴庄出土的东魏时期思惟菩萨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吴庄出土的北齐时期菩萨立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吴庄出土的北齐时期弟子立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吴庄出土的北齐时期坐佛五尊像

2023 年 3 月,在核桃园北齐大庄严寺的勘探与发掘中,出土了两件大型兽面瓦件。其表面呈黑光,宽 42 厘米、高 48 厘米,规格较大,上端弯曲呈弧形,正面模制出高浮雕的兽面,显示出独特的时代特性和建筑级别。这是邺城遗址首次经科学发掘出土且保存完好的大型兽面瓦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邺城遗址出土的“大赵万岁”瓦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邺城遗址出土的铜人

此外,宫城区还出土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器具,遗物数量众多、规格很高,极大丰富了对北朝晚期建筑、雕刻、陶瓷、金属制品等工艺技术的认知。此外,在城内外的墓葬中还出土了许多陶、铜、铁器以及各类饰物,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状态和社会发展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