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同盟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在对日作战上看得尤其清楚。如果从九一八算起,中国人民坚持了14年抗战;英国与美国在南亚与太平洋地区与日本进行了激烈战斗,美国还给了它两颗原子弹;而苏联也在最后时刻向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全面进攻。今天我们讲的这个烈士就牺牲在苏联向日本进攻时期。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158万苏联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日军一触即溃,战事进展顺利。当时绥芬河是日军据守的重镇,在市区外的天长山上筑有亚洲最大的要塞群。苏联红军很快占领市区,但天长山要塞内的450名日军还在负隅顽抗。当时要塞内除了日军还有150名日本妇女和孩子。
8月10日,苏军对天长山发起三次强攻未果,计划干脆用重炮轰击。由于要塞里还有日本妇女和儿童,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打算在轰击之前先进行劝降。这时就需要一位能说俄语、日语的人充当翻译,此时有人推荐了一位姑娘,她就是17岁的嘎丽娅。
嘎丽娅与哥哥张国列的照片
绥芬河地处中俄边境,华俄交流频繁。嘎丽娅就是一个中俄混血儿,她的父亲张焕新是山东掖县人,后来闯关东到东北经商。嘎丽娅的母亲菲涅是白俄后裔,生子张国列、张义国,女儿嘎丽娅和小儿子张树列。生于1928年的嘎丽娅,皮肤白净、长相甜美,头发略卷,受到很好的教育,精通中、俄、日语。
1945年8月11日,嘎丽娅被找到了花园街红军司令部。据她的弟弟张树列回忆,嘎丽娅从司令部出来后,告诉母亲她要去劝降日军,母亲不同意,嘎丽娅却说:“不要怕,有红军在,我和日本人谈完了就回来。要塞里面还有我的日本同学呢。”母女二人抱头哭了一场,嘎丽娅吻了一下妈妈前额,说了声:“放心吧妈妈,我去去就回来。”
去劝降那天,嘎丽娅穿的是浅黄色的布拉吉,穿了一双短腰的布鞋,头上戴的是男友鲍力斯送的红头巾。
至于当天的情况,绥芬河东北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陈云来在俄境内找到了苏联红军中尉菲多尔琴科的妻子,当年正是菲多尔琴科带着嘎丽娅上山劝降的。
据她说,当时15名士兵与嘎丽娅一起一路举着白旗,来到天长山日军阵地。“我们是来谈判的!不要开枪!”嘎丽娅一边喊,一边手中挥舞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苏军提出的劝降条件。当时嘎丽娅喊了一个多小时,但日军就是不派人谈判。又过了约半小时,日军回复说,只允许嘎丽娅一人进入军营,否则拒绝和平谈判。菲多尔琴科征求嘎丽娅的意见,嘎丽娅一听掉下了眼泪。在菲多尔琴科的鼓励下,嘎丽娅说:“我去了可能回不来了。”转身走入了日军要塞。
菲多尔琴科等了三个多小时,不见嘎丽娅出来,接着传出一声刺耳的枪声,随后一片死寂。又过了半小时,突然冲出一队日本士兵,朝着菲多尔琴科的小分队射击,小分队两人被打死,三人被打伤,只好撤出了日军阵地。
当时存活下来的日本天长山要塞老兵曾写有回忆录,书中说,嘎丽娅进入要塞后,日军中的主战派和主降派发生激烈斗争,最后主战派突然枪杀了嘎丽娅,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争斗。
音乐剧《嘎丽娅》剧照
随后,苏军的重炮迅即覆盖了整个要塞,天长山上山石翻滚,火光冲天,要塞被炸得七零八落。山上的日本人只剩下26个,最终主动投降。战事结束后,张家和嘎丽娅的同学、朋友、邻居上山去找,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嘎丽娅的任何遗物。
就在嘎丽娅牺牲96个小时后,日军宣布投降。
战后,投降的26名日军被送往战俘营,后被遣送回国,苏军也很快撤离。由于没人作证,嘎丽娅没有被追认为烈士,只作为一个战争失踪人员被记录下来。虽然张家曾多次致信苏联外交部,但一直杳无音信。
张家也命运多舛,几个儿子被苏军拉去做翻译,但先后却有两个人被苏联判刑。中苏关系产生变化后,张家境遇就更不用说了。但绥芬河人民却一直没有忘记她,2003年,绥芬河市电视台最终在俄罗斯找到了嘎丽娅的弟弟张树列。通过他,又找到了带领她上山的菲多尔琴科的家。菲多尔琴科在生前曾多次提到嘎丽娅,她的事迹才又重见天日。
绥芬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她!现在绥芬河就有一条路被命名为“嘎丽娅路”。2009年10月8日,嘎丽娅塑像落成,名为“友谊和平天使”的纪念碑,嘎丽娅站在象征要塞的花岗岩基座上,挥舞着头巾,在火焰化成的翅膀中向人们招手告别。
嘎丽娅塑像
俄国总统普京为纪念碑题词:“我们的友谊就是互相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