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傅抱石:二十世纪山水画的高峰”特展座谈会在江苏省国画院举办。来自全国的傅抱石研究专家学者、著名书画家等,围绕傅抱石的艺术成就、社会影响、历史意义等议题分享研究成果及真知灼见,以期为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带来新的启示。座谈会由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黄戈主持。
傅抱石是中国画史上创作魏晋六朝名士与魏晋风度题材作品最多的画家,这与其所处时代的总体氛围及其置身的学术文化环境以及傅抱石的秉性气质息息相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张鹏统计出傅抱石在20世纪40年代所作东晋六朝题材人物故实画近百帧,所绘人物集中于陶渊明、谢安、嵇康、顾恺之、王羲之等,图绘他们的传世故实与风流遗韵。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于量以《政治叙事与民众情感:傅抱石文化符号的双重性》为题剖析了傅抱石描绘新中国新风貌题材的主题性创作的典型特征与成功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自然与社会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促使傅抱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在艺术上进行了大量革新,包括图像内容、创作方式以及图像传播路径上的创新等。
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任军伟以《傅抱石眼里的查士标》为题,考据和研究傅抱石对查士标的关注与喜爱,包括他对查士标诗句的喜爱以及对其作品反复临摹学习的实践。他认为,傅抱石先生从查士标那儿学到的是传统的综合宽广的视野和师法的路径。
北京画院理论部研究员马明宸是资深的新金陵画派研究学者,对于新金陵画派众多代表人物都有专门深入的研究。他从艺术创作实践的角度梳理了傅抱石的创作生涯,认为傅抱石对山水画的变革主要在于语言形式层面、意境转换与笔墨形式层面。“傅抱石先生首先在传统山水画形象塑造及用笔上进行了时代性和个人化的超越,将写生元素自然融合进了自己的创作,其次是皴法与色法的结合十分自然和绵密,再则空间层次的表现是其非常重要的特色。”
江西新余市是傅抱石的出生地,江苏南京市则是傅抱石的定居地,共同见证了傅抱石成为艺术百年巨匠的辉煌一生。江西新余傅抱石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高增忠作为傅抱石的家乡人,谈了他眼中傅抱石的形象:“在我眼里,傅抱石先生是民族文化的坚守者、爱国精神的践行者、人格魅力的塑造者。”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日本东京大学艺术史博士后研究员郑子路基于其《傅抱石与金原省吾: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馆藏资料考略》论文的研究基础,展示了在武藏野美术大学见到的馆藏傅抱石书画、金原省吾日记,以及与傅抱石先生相关的书信原件、书籍等珍贵文献资料。他表示,这些资料的文献价值很高,有助于促成其与研究者们共享的研究工作。
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博士,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博士研究员陈艺婕讨论了画家、地质学者高岛北海的画论著作《写山要诀》(1903年)是如何在中国传播并被接受的,主要围绕中国画家傅抱石的翻译、介绍活动展开。她认为,傅抱石将此书翻译为中文,以《写山要法》(1957年)为题出版,并积极发展了书中的技法理论。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主管徐小虎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筹备以及策划过程,包括南京博物院对于傅抱石作品的收藏情况以及先前傅抱石相关展览的策划情况。他表示,将来,南京博物院会采用更新的数字陈列方式丰富展陈内涵,希望对傅抱石艺术精神的发扬传播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庞鸥表示,在中国画发展进程中,傅抱石等大家耗尽毕生精力,试图把中国画向前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先生将自己的笔墨语言发挥到极致,解决了很多传统中国画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他的写生创作没有仅仅停留在笔墨阶段,解决了中国画空间感的问题,更加能够走进观众的内心。”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楚小庆认为,傅抱石的艺术地位及时代意义都是伴随其作品的艺术高度和历史性突破而产生的。“傅抱石自身所反映的品质就是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勇于改旧弊、不惧新挑战的民族精神特征。”楚小庆说,傅抱石一生的绘画经历也是其深入绘画实践、创新艺术形态、创造美学风格的生动艺术实践,他的中国画创作是“笔墨当随时代”的形象体现。
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启斌认为,傅抱石的中国山水画是在传统绘画和现代文化以及现代国际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产物,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值得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赵启斌说,如果进行东西方文化对话、东西方艺术对话,傅抱石和毕加索无疑是东西方文明、文化和艺术最合适的代表和象征。如果站在世界的冲突、文明的碰撞等角度来看待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成就和价值,应该有更多可以发掘和研究的地方。
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书画鉴藏家、美术史论家萧平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亲历者、研究傅抱石的老专家学者,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对傅抱石作品的研究心得,并对与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和总结。
“傅抱石先生对中国艺术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纪念他,就要想到他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对中国艺术的贡献。这不仅指他作画本身的成就,还有对新金陵画派建立的推动。此外,他留下的数以千计的作品上,全都是他自己篆刻的图章。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保持不变的情怀,这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品质。”萧平认为,傅抱石的确有着魏晋文人的情怀,其目标就是把中国山水画的发源再往前推动几百年,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画人”。
作为20年前傅抱石先生诞辰100周年大型活动的具体操办者及画集编纂负责人、资深研究者,江苏省国画院画家、傅抱石纪念馆原馆长徐善从实践意义层面和精微体验角度上,讲述了自己在座谈会上听到许多年轻学者的新建树、新研究后的感受。
“关于傅抱石作品的数量,最早说2700件,后来又说2800件,据我统计,落款和未落款的共有3000多件。”徐善认为,傅抱石作画大胆落笔,细心收笔,凡是觉得有存在必要的作品,都会留下来,现在人们看到的很多傅抱石未完成的作品,实际上已经非常精彩了,都是经过他本人审视后的作品。
徐善认为,傅抱石作画并不讲究特殊技法,他最大的成就在于把“散锋笔法”发挥到极致,猛刷猛扫,气吞山河,在他的雨景画中就能体会到这一点。“自从有了傅抱石的‘散锋笔法’后,新中国山水画和传统山水画之间就拉开了距离。冲破了传统围墙,中国山水画才能获得新生。所谓被忌讳的、不能用的散锋,他用了,而且用到极致、用得极好,在自由和奔放中不失把控和精微。他用自己实践得到的理论支撑着画法,钱亚宋魏,没有一个人不受到傅抱石的影响。”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兼江苏省国画院党总支书记孙士泽,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方向军,副院长刘毅,副院长徐钢,傅抱石先生家属傅益玉、孙婧华、傅珊珊,江苏省美术馆副馆长、研究馆员万新华,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江苏新华文投公司总经理管云林,江苏省国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刘筱,副研究馆员王飏,一级美术馆员宋力,研究馆员黄朋等参加座谈会。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 钱月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