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已经80多岁高龄的宋庆龄,专程从上海赶赴北京参加挚友周总理的追悼会。
1月10日,宋庆龄在隋氏姐妹的搀扶下出席了总理的追悼会。
当宋庆龄看到昔日好友的遗容之时,她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泪水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角。
众所周知,宋庆龄与周总理夫妇的关系十分要好。
可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是,宋庆龄参加完总理葬礼后不久便辞去了一切职务,回上海去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宋庆龄对我党革命的支持
宋庆龄与周总理可以说是肝胆相照的革命挚友了。
两人最早相识于上世纪20年代中期。
那时,在孙中山先生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共同建立了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学院——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成后,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周总理开始担任该校的政治教官,此后又任职政治部主任。
而他与宋庆龄也正是在这一段时期相识的。
当时的周总理三十出头的年纪还很年轻,但其在革命事业上的立场之坚定、旗帜之鲜明,丝毫不像一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反而更像是一个成熟稳重的“老革命”。
这种不凡的气质以及他的博学多才让宋庆龄印象深刻。
可以说当时的宋庆龄就已经看出,这个年轻有为的周主任日后必定会有一番大作为。
1927年5月,在汉口举行的“北伐红十字会”大会,是周总理与宋庆龄第一次在公众的视野中“同框”。
当时,宋庆龄作为该组织的发起者之一为大会做了开幕致辞,号召整个社会通力合作,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支持革命事业。
出席会议的周总理也发表了讲话,他十分认同宋庆龄的观点,还提议发动各方力量参加救护工作。
当初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大政策中,“联共”是十分重要的一项。而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妻子,宋庆龄对“三大政策”是极为拥护的。
但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逐渐看出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于是她态度坚决地站在蒋介石等人的对立面,开始公开支持共产党。
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宋庆龄第一时间就对外发出了公告,以“国母”的身份公开表示对南昌起义的支持。
同时她还联合二十余位共产党人发表了宣言,痛斥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孙中山先生意志的可耻行径。
并直接将这些人称之为“国民革命的罪人”。
“南昌起义”迈出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步。
而在这一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宋庆龄选择和共产党人站在一起,选择和数万万人民站在一起,同时她也和周总理站在了一起。
东北沦陷之后,侵华日军对中国华北地区又开始了有预谋、有步骤的蚕食,全国抗日浪潮再次汹涌而起。
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蒋介石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
宋庆龄则利用自己的身份,想方设法在国共之间架设起桥梁,一直在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努力。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之后,宋庆龄便向蒋介石主张要以团结抗日的大局为重,这也获得了周总理等人的支持。
1938年6月,宋庆龄还邀集中外人士共同在香港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救援组织——保卫中国同盟。该组织的核心目的就是争取募集国际援助,支持国内抗日斗争。
宋庆龄作为该组织的主席,在对捐款和物资进行分配的时候,往往会将我党的抗日根据地列为“援助重点”。
在她看来:“保卫中国同盟”成立的初衷,就是“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地方”。
而共产党所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正是那个“最需要帮助的地方”。
1942年,宋庆龄转交给了周总理一万余美元的金钱资助。
1944年,她还向延安寄送了一台先进的大型X光机,这对当时的革命根据地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宋庆龄与周总理私交最好
而周总理是宋庆龄与中共领导人交往中最多的一个。
建国之初,外国对我国采取了极为严密的舆论封锁。
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党中央迫切地需要加强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此时,周总理再一次想到了宋庆龄。
宋庆龄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无论是在国内,亦或是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崇高的威望。
如果让她担任新中国的国际宣传大使,那么全世界一定会更快、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这个崭新的中国。
1951年1月,周总理向宋庆龄表达了让她担任中国国际宣传大使的意愿,宋庆龄欣然同意了。
此后宋庆龄将中国福利会全部干部的力量,投入到了这项事业中来。
在她与陈翰笙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之下,于次年创办了一个向世界介绍中国巨大变化的国际刊物——《中国建设》。
《中国建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众多海外华侨、华裔、港澳同胞以及众多对中国感兴趣的外国读者。
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改变,更好地诠释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增强了各国人民对新中国的了解。
此后在宋、周二人的共同关心下,《中国建设》逐步成长壮大,发展成为现在的《今日中国》,风雨兼程地走过了70个春秋。
作为一本为了加强国外读者,对新中国的了解而办的刊物,它向世界介绍中国,呼吁和平,写下了重要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以极大的精力维护世界和平,她积极对外宣传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
她表示:“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贯地、强有力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和坚决拥护正义。”
她积极参与并领导各种和平运动。
她领导中国人民开展签名运动,强烈要求立即停止核试验和全部销毁核武器,反击帝国主义对世界人民进行的核讹诈。
她发起召开“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并率团参加会议且任大会执行主席。
她还率团赴维也纳出席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受到与会代表高度评价。
她提出“和平共处”的原则,并对此有着深刻理解。
她强调,“中国愿意同任何人和平共处”,因为两种制度共存是客观事实。
但同时又深刻指出,“我们愿意同帝国主义和平共处,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帝国主义卑躬屈节。”
如何才能实现和平?
她强调:“和平必须建筑在一切民族平等,和各国建立互利关系的基础上。”
“只有各国人民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按照自己的最大利益,不受外来干涉自己管理自己国家的时候”,这一切才有可能。
就是说,只有平等互利、互不干涉、相互尊重,才能实现和平共处。
在这一观点上,周总理与宋庆龄有着高度的一致,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愤怒辞职
1976年1月,当宋庆龄从广播里听闻她的挚友去世的消息后,她的心情变得十分沉重。
即便当时已经重病缠身,但宋庆龄依旧不远千里从上海飞到了北京,来送周总理最后一程。
当时宋庆龄的身体非常虚弱,多年的骨关节炎以及皮肤炎一直在折磨着她的身体,让她痛苦不堪,有时从椅子上站起身都会十分吃力。
所以宋庆龄便带了两个人与她一同出席了追悼仪式。
可就是因为多带了两个人,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却开始恶意揣度。
认为宋宋庆龄龄来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却带着自己的人来。
我们都知道,宋庆龄一生对于自己的言行格外注意,几乎每一件事情她都会尽量做到完美。
而这一次,自己八十多岁的年纪,拖着重病缠身的身躯参加追悼会,就因为带了两个搀扶自己的人而被人误解。
实际上,宋庆龄带去的那两个人也并非什么外人,而是她的“养女”——隋氏姐妹。
宋庆龄曾有一位东北来的贴身警卫,身材矮小但枪法了得,跟随宋庆龄多年可谓是尽职尽责。
后来这位隋姓警卫因为中风得了瘫痪,无力抚养家中的孩子,宋庆龄见他两个年幼的女儿实在太过可怜,就将两个娃娃养在了自己这里。
宋庆龄一生无子,这两个女娃娃又乖巧可爱,宋庆龄便将两人视为己出,给予了她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随着时光的流逝,两个女娃娃也长成了大姑娘。
其中小女儿隋永清不仅长相甜美,而且还能歌善舞。
每当有客人做客的时候,宋庆龄都会叫小女儿展示一段才艺表演,客人们对这对姐妹也是十分喜爱。
作为宋庆龄的老朋友,周总理自然也是认识隋氏姐妹的。
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找到一张,周总理牵着两个可爱的女孩在花园散步的照片,而画面中的小姑娘就是她们姐妹俩。
周总理去世后,隋氏姐妹也十分伤痛。
而作为周总理亲眼看着长大的孩子,她们两人跟随着自己的“养母”宋庆龄,一起参加总理的追悼会,这又有什么不妥呢?
宋庆龄为此感到十分愤怒。
她再也忍受不了心中的怒火,大发雷霆,当即就表示,自己不干了,自己要回上海。
宋庆龄一向是一不做二不休的人。
1976年1月27日,宋庆龄在自己83岁生日这天递交了“辞职报告”,之后便坐上了由空军司令部专门安排的“三叉戟”飞机返回了上海。
回到上海之后宋庆龄始终无法从挚友离世的伤痛中走出来。
3月18日,她在致廖梦醒的信中写道:
“我们的总理属于这么一种人,他们将被历史学家公认为在中国这个最重要的国度里最具伟大人格魅力的人。”
并对周总理的去世表示深深的遗憾。
在周总理去世之后,朱德元帅、毛主席也相继离世。
一年之内,自己三个最为要好的朋友全都逝世,这种精神上的严重打击对于还处于病中的宋庆龄来说实在太过沉重。
在经历极度的悲痛后,宋庆龄的病情开始逐渐恶化。
最终在1981年5月29日这天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宋庆龄与周总理同属一代历史伟人,他们能够长期合作,风雨并行,同舟共济,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结下深厚友谊。
而他们之间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