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11月7日,由江海区委宣传部主办,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大江大海 ‘媒’好同行”江海区建区30周年媒体沙龙暨记者节活动在江海区陈少白故居举行,江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甄瑞珠等领导,以及中国新闻社、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触电新闻、网易新闻、深圳特区报、江门日报和江门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记者出席,以江海区建区30周年为契机,共同深挖江海城市潜能,探讨江海机遇,让这座城市被更多的人看见。
“大江大海 ‘媒’好同行”江海区建区30周年媒体沙龙暨记者节活动在陈少白故居举行。
11月8日是第25个记者节,此次活动选择在陈少白故居举行,有着特殊的意义。 陈少白与孙中山是结盟兄弟,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他在革命成功后急流勇退,办实业、振乡务。同时,他在香港创办中国民主革命派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属于记者的节日里,在陈少白故居举办此活动,旨在汲取他的精神力量,以更饱满的热情和责任感,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江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甄瑞珠。
“30年前,也就是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江门市城区更名为江海区。2024年,江海区建区30周年,经过30年的发展,江海已经从一片待开发之地跃变为江门市唯一的国家高新区,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空间广阔,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前景可期。”甄瑞珠在致辞中说:“衷心希望各位记者能够继续支持江海,做江海发展忠实的记录者和守望者,记录这个时代江海的温暖与成长、进步与变革。江海处处有故事,欢迎记者朋友们多到江海来,和我们一起发现、挖掘、创新、推介江海,共创江海发展新篇章。”
活动现场,媒体代表围绕江海发展历史、城市文化和区域定位等主题积极开展讨论,为江海区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南方都市报江门新闻部主任郭锐川。
南方都市报江门新闻部主任郭锐川以深圳城市封面不断变化为例,认为江海区要勇于去争江门城市的C位,打造城市封面,让江海地标也成为江门的“门面担当”,进一步提升江海在大湾区的显示度。“江海区作为江门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是一个制造业当家的区,需要思考在大湾区的产业分工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做好深圳等头部城市的产业配套,在招商引资方面,不仅要关注龙头企业,对于一些稳健的腰部企业,还有增长潜力大的瞪羚企业,以及本土成长性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总监潘晓晨。
“江海区具备区位、产业、空间、配套等多重优势,作为江门唯一的国家高新区,近年来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成果显著,特别是安全应急园建设如火如荼,发展势头强劲。”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江门分社总监潘晓晨说,接下来建议进一步用好省委部署的“两端一云”平台,大力创新传播方式,努力推动海外传播,讲好江海故事,为江海区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支点助力赋能。
羊城晚报江门站副站长陈卓栋。
羊城晚报江门站副站长陈卓栋表示,近年来,江海区在人居环境、产业、交通以及基础建设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外来人口越来越多,江海人气越来越旺,接下来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留住人才。“我觉得关键是要增强这些人与江海之间的连接度,可以是工作事业、也可以是家庭情感,让他们参与到江海区的建设和社会治理中,让江海成为他们的家,做到真正的产城人融合发展。”
江门日报社采访中心主任曹乃付。
江门日报社采访中心主任曹乃付认为江海区具有三方面的隐藏优势。一是江海就是一个微缩版、降维版的深圳。相较于其他区市而言,江海倚重制造业和服务业,重视高企、专精特新等质量指标,能够心无旁骛,发展目标更为专注和纯粹。二是江海是最容易实现整体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聚合可以催生新的发展形态,密度可以提升发展效率,人均财富比堆头更有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江海是最有条件复刻新加坡、香港、珠海等“人小力气大”地区的发展路径。三是江海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特征最鲜明的区域。全市范围看,江海的产业主导性最强,城市铺陈、人居建设自主不自主地都围绕着产业发展在进行。乡村振兴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五个方面,产业振兴是第一位,以产业为发展先导的江海,全方位振兴的条件更为优越。
活动现场留影。
活动现场,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投资促进中心招商相关负责人还以“新蓝海 在江海”为主题,从区位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产城融合、高效服务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江海区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 严亮 摄影:南都记者 罗忠明 通讯员 林瑞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