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国维自杀细节
1927年6月1日这天,清华研究院2班的36名毕业生纷纷和老师们告别,王国维给学生们留字,中午还参加同学们的毕业宴。
王国维
下午,部分学生们还去找王国维讨论学问和时局,和学生们告别后,王国维还不忘给学生批阅卷子,据王国维家人反映,当晚的王国维“熟眠如故”。
1927年6月2日,这天是阴历五月初三,要说这天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就是距离端午节只有2天的时间了。王国维像平常一样去清华研究院,到了教授办公室,他和同事们讨论下学期招生的事宜。
当他处理完办公室的事情之后,他向研究院办公室秘书侯厚培借两元钱,当时侯厚培身上没有零钱,就借给他五元。
王国维走出办公室,到了清华南校门,雇人力车去了颐和园。
到了颐和园,他付了车费并让车夫在园外等候。
王国维进入颐和园,从长廊上漫步而过,在石舫前,吸着烟好像在思考什么,不久步入鱼藻轩,这时大约上午十一时,王国维忽然从鱼藻轩的石阶上跃入湖水中。
颐和园的清洁工闻声赶到,虽然距王国维跳水最多两分钟,但被捞起后的王国维已绝气身亡。
他死时,背上的衣服还未全湿,因为湖水很浅。当时,王国维是头朝下埋在淤泥中窒息而死的,看来他是死志已决。
检察官验尸时,在他的衣袋里找到一封遗嘱,字迹清晰可见。
遗书封面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
遗书的内容这样写道: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能谨慎勤俭,亦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这封遗书是王国维自杀前一天晚上写的,然而,当晚他非常镇静,没有任何异常举动。
这封遗书成了人们研究他死因的一个重要根据。
那么“经此事变,义无再辱”,王国维到底遭受了什么屈辱?
02 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中道出王国维的死因
溥仪和王国维有什么交往呢,他又怎么知晓王国维的死因呢?
事实上,溥仪还未被赶出紫禁城之前,王国维在宫里为他呆过。那时,溥仪要找人帮助他改革内务,王国维就是其中之一。
王国维能有机会进入宫廷,一方面是因为王国维是有名的学者,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他亲(qìng)家罗振玉的推荐。
罗振玉也算得上是溥仪身边的谋士。
罗振玉原是清末的一个三品官,这样的官职在朝中是一揪一大把,为何就成了溥仪的谋士了呢?
原来,清朝大臣升允把罗振玉推荐给溥仪,溥仪当然要给面子,其次,罗振玉是考古方面的人才,溥仪正好需要他参加宫中的古彝器鉴定,于是罗振玉就做了溥仪身边的“南书房行走”,相当于临时调到皇帝身边的机要秘书。
王国维年轻时很贫苦,从求学再到去日本研究学问,都得到过罗振玉的帮助,所以两人的关系非常亲密,后来王国维的大儿子还娶了罗振玉的女儿,两人成了亲家。
王国维对罗振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但是罗振玉的性格和王国维截然不同,这也是两个人后来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
溥仪在他的自传中爆料了罗振玉和王国维的内幕,溥仪说“罗振玉平时不经常去宫里,‘当值’(值班)的事情往往是让王国维替他去。……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而罗振玉也自恃这一点,对王国维颇能指挥如意”。
溥仪还说他后来发现:王国维在日本做研究时,最初的几部著作,都是署罗振玉的名,虽然王国维是心甘情愿的,但罗振玉居然受之无愧。可见罗振玉这个人很虚伪。
王国维自杀的原因,溥仪在书中是这样写的:
“我到了天津,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之后,不知王国维在一件什么事情上没有满足罗振玉的要求,罗振玉又向他追起债来,继而又以要休退王的女儿(罗的儿媳妇)为要挟,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王国维走投无路,在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跳进了昆明湖里自杀了。”
溥仪作为旁观者道出王国维的死因,不一定客观真实,但多少可以说明王国维的死与罗振玉有关系。
晚年溥仪
这段话中,溥仪还把他们的姻亲关系搞混淆了,事实是王国维的儿子娶罗振玉的女儿。
把逼债当成是让王国维受辱自杀的原因也不一定客观,溥仪所说“不知王国维在一件什么事情上没有满足罗振玉的要求”倒让人产生怀疑。
我在刘梦溪研究王国维的书《王国维与陈演恪》中找到这样一段话:
“所谓‘逼债’,和这两千四百二十三块钱没有关系,而是指另外的事情。王国维在宫里的时候,溥仪经常会拿出一些宫中的古董书画,请身边的人帮助变卖。是不是也让王国维做过这类事情,没有直接证据。如果有此事,王国维一定转请罗振玉来处理。那么有无可能,罗振玉变卖之后,钱没有及时交回王国维,因此王向罗提出此事。如果罗振玉表现出不悦,甚至再说一句:我这一生资助了你多少钱?你还催我此事!但王国维觉得是受皇帝之托,事关君臣一纪,他就会大不以为然了……王国维在君臣一纪上,不能收回卖书画的钱,感到是负于君,在朋友一纪上,感到受到了屈辱,他的文化精神理想最后破灭了。”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这个假设,因为如果这种事情确实发生,以王国维的性格,他内心肯定是矛盾的,一方是君一方是友,既不想对不起君又不想得罪友,不想陷入“不忠不义”,但这种事又让他感到耻辱,所以唯有死才能解决这一切。
03 “殉清”说
王国维的死,让后人产生很多疑问,于是出现了很多假说,除了溥仪所说的“逼债”说之外,最流行恐怕就是“殉清”说了。
一开始,人们对这种假说是深信不疑的,甚至连溥仪也深受迷惑。
原因是王国维死后,溥仪收到了王国维的“遗折”,王国维在“遗折”中的“忠谏”,还把溥仪感动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立即派人送去两千大洋吊唁王国维。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国维根本就没有写过“遗折”,这份“遗折”是罗振玉让儿子仿王国维笔迹伪造的。
那么罗振玉为什么要伪造这份“遗折”呢?
原来,他想通过王国维的遗言内容来体现他对朝廷的“忠”,以达到皇帝的信任从而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的目的。
罗振玉
那时,溥仪身边的遗老们,暗地里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郑孝胥和罗振玉两个派系就是典型代表,罗振玉这个假遗折,就是被对手郑孝胥发现并戳穿的。
然而,当时的溥仪还蒙在鼓里,郑孝胥没敢告诉溥仪的原因是怕溥仪怪罪反而得到“欺君之罪”的下场,可见他也是老谋深算的人。
“遗折”的事被戳穿了,尽管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王国维是“殉清”,但还是有人相信王国维的自杀就是“殉清”,他们认为,那时已经民国了,很多人都剪掉了辫子,王国维却始终保留着那条长辫子。
他选择自杀的时间和方式也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毕竟屈原殉情的方式也是投水。
可见人们的假说也不是不无道理,但王国维的同事兼朋友陈演恪并不以为然,他坚信王的自杀是“身殉学术”。
不管哪种假说,都只是猜测而已,王国维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参考文献
《王国维评传》 刘烜(著)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王国维与陈演恪》 刘梦溪(著)北京时代华文书籍
《我的前半生》 爱新觉罗·溥仪(著) 联合读创(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