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从印度载人航天计划的消息传来,2026年成了热议焦点——原本设定的2025年首次载人发射计划又向后挪了一年。

消息一出,全球航天迷们纷纷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而对印度来说,这个延期绝不仅是时间表上的一个小调整,而是一场大胆梦想与现实挑战的正面较量。

特别是看着东方大国的航天计划发展如此迅速,印度在这场“竞赛”中的紧迫感可谓是如影随形,不甘落后的雄心早已跃然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印度航天事业的发展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在1969年成立时,手头的资源相对有限,能发射的也不过是一些小型火箭,完全属于“实验火箭”级别。

那时的印度航天,还只是国际航天领域的“旁观者”既没有美国的丰厚预算,也没有苏联(后来的俄罗斯)的技术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但是,印度并没有被这些现实打败,反而稳扎稳打地从基础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印度航天发展的重大转折点出现在2013年,当时的ISRO成功发射了“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说起这场“火星首秀”,印度航天人真是“拼了老命”地在低预算上做到最好。

结果呢?“曼加里安号”不仅顺利抵达火星轨道,还创下了全球最低成本发射火星探测器的纪录,一举打破了大家对印度航天“预算不足,技术不够”的固有印象。

印度这次行动,让全球都对其刮目相看,印度航天一跃成为国际航天圈中的“知名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月船系列

如果说“曼加里安号”是印度的航天招牌,那“月船”系列探月计划则是进一步奠定了印度在全球航天舞台上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2019年,ISRO启动了“月船二号”任务,目标是实现月球南极区域的软着陆。

就在着陆前的关键时刻,探测器发生了意外故障,硬是被“地心引力”拖着狠狠摔回了月球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几年的技术调整后,印度卷土重来。

2023年7月,ISRO发射了“月船三号”并终于成功在月球南极软着陆,成为全球第四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可以说,“月船三号”的壮举为印度航天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他们也正是凭借这份信心,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复杂的载人航天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印度航天雄心燃烧

从火星探测到月球南极,印度的航天成就展示出一种典型的“花小钱办大事”的精神。

他们相信,如果在探月、探火这类高风险项目上都能脱颖而出,那么实现载人航天,也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下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面对已经在航空发展中遥遥领先的中美俄,印度不仅没有畏缩,反而愈发斗志昂扬地追逐“太空梦”似乎已经在心里反复默念着:“他们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行!”

这股豪情无疑体现在印度载人航天计划——“加冈扬号”的大胆设想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按照最初的计划,印度要在2025年4月进行首次载人发射,飞船将一次性将四名宇航员送入400公里的地球轨道,航天员还将在太空停留三天。

这种设想对于任何一个首次进行载人飞行的国家来说都称得上是“激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毕竟,即便是美国和俄罗斯的首次载人航天任务都显得“保守”得多。

美国的水星计划、苏联的东方号都是在绕地球飞一圈就迅速返航。

中国的神舟五号虽然首次载人,但航天员杨利伟的太空停留时间也不到一天。

相比之下,印度的这一计划简直堪称“地狱模式”不愧是阿三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要知道,载人航天并非单靠激情就能实现的,它涉及大量复杂的技术和极高的安全要求。

任何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让一项任务功亏一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印度逐渐意识到,步子迈得过大不见得是好事,话说的太满好像收不住了。

于是印度打算找个理由来合理的解释自己为什么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印度延期的“借口”

今年6月,美国航天巨头波音公司的Starliner(星际客船)载人飞船执行一次任务时遭遇了一场技术“滑铁卢”。

在运送两名美国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过程中,星际客船的推进器等关键部件发生故障,导致返回过程中无法正常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最后的结局有点“虎头蛇尾”:飞船空船返回地球,两位宇航员则不得不滞留在国际空间站,等待“救援”。

美国的这次失误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成了部分航天新秀国家的“反面教材”。

印度自然没放过这个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索马纳特表示:波音的“失败教训”对印度来说是一次警示,让他们意识到载人航天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比预想的多得多。

推迟计划是为了更加严谨地保障宇航员的安全。

不得不说,这个“科学谨慎”的姿态不仅合理,而且颇具策略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既避免了延误带来的舆论风波,又向外界展示了印度在航天领域中的“稳重”选择。

接下来的一年,印度将集中精力在技术验证上进行全面准备,为载人任务铺平道路。

ISRO(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计划进行无人紧急逃生系统、重返大气层测试、降落伞部署以及溅落等环节的多项试验,确保航天员安全所需的所有关键环节万无一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同时,他们还将派出一个名为Vyomitra的女性人形机器人进行模拟实验。

这位“太空朋友”将在任务中测试飞行器的各种指标、环境稳定性以及系统响应能力,为未来的载人任务积累宝贵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从雄心壮志的“加冈扬号”设想到科学谨慎的推迟决策,印度的航天路在世界的目光中越走越宽。

尽管这一延期可能会让急切的航天迷们多等上一年,但它也表明印度在科学探索中并非仅仅凭借激情,而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提升中朝着更稳健的方向前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中印航天竞赛的微妙较量

而说到载人航天,就不得不提印度与中国之间微妙而持久的“竞赛情结”。

几乎每一次印度宣布新的航天计划,总少不了拿中国来作对比。

从中国的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再到如今在轨运行的天宫空间站,这些成就不仅让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也在印度媒体中成为对比的“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不少印度媒体的口号式报道,时常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仿佛只要中国能做到,印度也一定能赶上。

但冷静来看,中印在航天领域的差距还是不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我国的空间站已经平稳运行,支持了多项国际合作试验,还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航天员队伍。

反观印度,空间站项目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上,尚未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可以说,我国的天宫已经成了国际航天的“交汇点”而印度的空间站项目仍然任重道远。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空间站领域,也反映在载人航天方面。

我国早已多次将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在载人航天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印度则还在为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而且航天探索是一个极其“烧钱”的领域,每一个火箭、每一个实验舱、甚至每一块航天材料的研发,都需要高额投入。

相比于资金雄厚、技术成熟的航天强国,印度的预算相对紧张,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达成载人航天这一壮举,是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虽然“加冈扬号”一旦成功将是一大突破,但要真正缩小与中国的差距,印度还需要在技术积累、设备研发和实际操作上付出更多努力,而不仅仅是靠嘴。

虽然中印在航天上的竞赛激烈,但不可否认,印度的进步为全球航天探索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多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相比于欧美的航天强国,印度的资源和技术储备都相对不足,然而他们依然在努力实现自己的“太空梦”。

因此,虽然中印航天竞争中不乏“你追我赶”的劲头,但共同进步才是真正令人欣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结语

探索宇宙并不是一国独有的事业,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伟大目标。

每一个国家取得的成就,都是在为人类的未来积累经验、创造价值。

探索宇宙不再是少数国家的豪赌,而是人类文明共同努力的伟大征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材网络

让我们一起为这份共同的事业鼓掌,期待更多国家的加入,让人类在这片神秘宇宙的疆域上,留下更多闪亮的足迹。

信息来源:IT之家于二零二四年十一月五日发布的——《为确保宇航员安全,印度首次载人航天任务推迟至 2026 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环球网于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四日发布的——《印度成为史上首个初次尝试就到达火星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于二零二二年一月十九日发布的——《印媒:根据历史规律,中国能建空间站,印度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于二零二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发布的——《"明年送入太空",印度四个航天员亮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