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来临,又到了人手一个保温杯的时候。
然而,保温杯可不是随便就能用的,如果用错的话,甚至会产生毒水,喝出个癌症来!
那么,这些品牌有哪些,我们该如何分辨呢?
2019年,消费者协会做过一次权威检测,从50款市面上流行的保温杯中抽取进行检验。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这其中竟然有19款保温杯的内胆材料被发现存在严重的不合格现象,其中铬的含量超标尤为突出。
铬,作为一种重金属,长期接触极有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人体的多个系统,尤其是肝脏和肾脏。
想象一下,每天早晨你用保温杯装入热腾腾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杯内的有害物质逐渐渗透到水中,最终,还被我们喝入体内,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央视还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揭露了市面上存在的“毒保温杯”现象。
而将热水变"毒水"的核心原因,就是保温杯的材质。
许多劣质保温杯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如201不锈钢,这种材料虽然成本低,但耐腐蚀性差,容易在使用过程中释放有害物质。
当热水倒入保温杯时,高温会加速材料的分解和溶解过程。
特别是对于劣质材料,热水会加速其氧化和腐蚀,导致更多的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中。
这个过程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行。
因此,水在保温杯中存放的时间越长,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就越多。
温度也是影响有害物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材料分解和有害物质释放的速度就越快。
劣质保温杯中,常见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重金属,如铅、镉、铬等。
身体摄入过量的这些重金属,会严重损害神经系统,肾脏功能,甚至有致癌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健康问题通常不会立即显现,而是在长期累积后才会表现出来。
因此,许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使用有问题的保温杯,直到健康问题出现才意识到其严重性。
为了避免这些潜在的健康风险,消费者应该选择质量可靠、经过严格检测的保温杯产品。
那么,如何鉴别出合格的保温杯呢?
购买保温杯最重要的就是材质选择。
我们要优先选择304或316不锈钢材质的保温杯。
这两种材质被广泛认为是食品级不锈钢,具有优异的性能,
如果不相信标签的话,那我们在购买时,可以使用小磁铁测试:
如果磁铁不吸附或吸附力很弱,则很可能是304或316不锈钢。强磁性通常意味着使用了劣质材料。
此外,观察保温杯的表面:高质量的不锈钢应该有均匀的光泽,没有明显的色差或斑点。
在购买渠道上,我们尽量从知名品牌的官方店铺或大型可信赖的商场购买,避免在小摊小贩或来源不明的网店购买。
购买时,注意查看店铺的资质,如营业执照、授权证书等。
对于网购,仔细阅读评价,特别是差评,了解其他买家的使用体验。
检查产品是否有相关的质量认证也极其重要,这些认证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
ISO9001是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表明企业有稳定的质量管理能力。
当然,最常见的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
认证信息通常印在产品包装上或附带的说明书中。也可以通过品牌官网或联系客服获取这些信息。
在购买之后,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
第一,可以用醋水浸泡测试:将食用醋和水按1:1比例混合,倒入保温杯中浸泡24小时。如果出现异味、变色或者水面有油膜,则可能存在问题。
第二,进行重金属检测:使用专业的重金属检测仪进行测试。有些社区或者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这项服务。
第三,沸水测试:倒入沸水,密封后放置2-3小时。如果外壁有明显升温或出现漏水,说明保温性能或密封性有问题。
第四,嗅觉测试:新买的保温杯可能有轻微的金属味,但不应有刺鼻或化学品的气味。
记住,即使通过了这些初步检查,也要在使用过程中保持警惕,定期检查保温杯的状态。
如果在使用中发现任何异常,如异味、异色或生锈,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新的保温杯。
我们在日常使用保温杯的日常中,也要注意保养清洁,这同样很重要。
第一,及时清洗:每次使用后立即倒空并冲洗保温杯。
不要让茶渍或咖啡渍在杯中过夜,这会增加清洁难度并可能导致异味。
第二,正确的清洁工具:
使用软布、海绵或专用的奶瓶刷清洗。
绝对避免使用钢丝球、金属刷或其他硬质工具,这些可能会刮伤内胆表面,增加细菌滋生和金属释放的风险。
第三,每周或每两周进行一次深度清洁。
可以用温水和小苏打制成糊状,涂抹在内胆表面,静置30分钟后冲洗。
也可以将白醋和水以1:1的比例混合,倒入保温杯中浸泡1-2小时,然后彻底冲洗。
第四,定期检查:
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这其中包括内胆表面是否有变色、划痕或锈迹,杯盖和密封圈是否完好,有无变形或损坏,闻一闻是否有异味。
如发现不好的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新的保温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