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生态环境类投诉中噪声污染投诉量占比较高,噪声问题来源多样,扰民投诉量大面广,具有反复性、瞬时性的特点,监管难度较大。如何有效化解老百姓身边的噪声扰民问题是构建安居和谐“人民城市”的一道必答题。解决这个难题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本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联动相关部门,深化党建引领,强化市区协同,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防治机制,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共管共治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噪声监管和治理效能,增强群众对噪声治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部分噪声治理典型案例如下:

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可谓是“上海夜经济浓度最高”的地方,酒吧等夜经济形态集聚,1.97平方公里辖区内,集聚了大大小小酒吧120多家。这些酒吧形态多样,有多家酒吧集聚在一幢楼内的新消费空间,有散落在街区的小酒吧,也有“白咖夜酒”的新型业态……这些夜经济形态深受年轻消费者喜欢,却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噪声扰民等困扰。为了平衡好经济活力与城市秩序,区职能部门会同街道以行政治理手段与引导商户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打造一个舒适安宁、蓬勃发展的中心城区环境。

普法指导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浦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联合,对辖区内的酒吧业态进行了全面排摸与走访,面对面向酒吧经营者开展普法宣传和帮扶指导。通过现场踏勘,分析研判酒吧夜间活动对周围居民造成的影响,对存在噪声扰民问题的,因地制宜想办法,指导商户通过技术手段、调整经营方式减少噪声影响,或引导商户进行商业转型。在解决商居矛盾的同时,为企业的良性经营提供帮扶。

在居民区,执法人员们结合新《噪声法》的解读,认真听取居民的诉求和意见建议,以居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居民学法、懂法、用法。

差别化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街道的引导下,辖区内的酒吧成立“酒吧行业自律联盟”,酒吧成员集体起草与签署《自律公约》,围绕合法合规经营、促进商居和谐、提升服务品质、明确义务责任等提出公约倡议,促进联盟成员加强自律自治。

同时,为更好引导酒吧规范经营,街道建立了“红黄绿灯”制度:对没有投诉的酒吧亮绿灯,减少行政检查频次;对有投诉的酒吧亮黄灯,增加行政检查频次;对投诉较多的酒吧亮红灯,挂号进行重点整治。通过对经营主体采取差异化、针对性治理举措,把监管重点聚焦到重点问题、重点矛盾上。

多部门联勤联动

统筹多部门力量成立整治专班,围绕问题高发区域,定期开展专项联查联治行动。强化对投诉高发时段和重点区域、道路的常态化检查,一旦发现酒吧音乐、人为噪声扰民问题及时进行劝阻。调整勤务模式,强化夜间管理力量,尤其在酒吧客流量较大的周末及节假日晚上,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双监联动”方式,对“白咖夜酒”矛盾突出点位和进贤路、瑞金二路、茂名南路等重点街区开展执法检查和噪声监测,督促商户守法经营。

商居矛盾的解决、活力与秩序的平衡,并非一蹴而就,有效化解噪声扰民问题的治理手段还在不断探索。下一步,黄浦区将持续强化条块联动、条条协作的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护航新业态发展,营造良好宜居的街区氛围。